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光天化日下的沉默 ? 從北車性侵案看見市民的冷感 !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光天化日下的沉默 ? 從北車性侵案看見市民的冷感 !


日前台北車站在萬人穿梭的午後,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性侵案。一名偽裝成街友的通緝犯,在光天化日下將一名疑似酒醉女子拉至牆角施暴。更令人心寒的,是這場暴行並非發生於無人之地,現場有民眾經過、有人目睹,卻無人報警。直到一名外籍旅客出面通報,警方才趕抵現場制止。這起事件,暴露的不只是治安的漏洞,更是台灣社會在公共倫理、公民勇氣與城市治理上的深層病灶。

街友聚集的城市陰影

台北車站長年是街友聚集地。對無家可歸者而言,這裡有遮風避雨的角落,也有善心人士施食與社福資源。但在社會結構失衡、房租高漲與社福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這片公共空間早已成為一種「灰色地帶」,相關主觀機關難以全面監控,市府社會局資源有限,民眾則在同情與恐懼之間拉扯。

此次竊盜通緝犯嫌「偽裝成街友」正是鑽了這個漏洞:權責管理單位與路人對街友早已「視若無睹」,犯罪者遂得以在社會冷漠的縫隙中藏身。台北車站外圍的「街友聚落」多次被媒體報導為治安隱憂,卻往往在輿論過後又回歸沉寂。社政與警政間缺乏長期協調,導致這類問題成為城市的「慢性病」,不爆發則已,一旦出事便震撼全台。

旁觀者效應下的公民冷感

事件曝光後,輿論焦點迅速轉向「為何沒人報警」。許多民眾或許只是匆匆一瞥,以為是情侶爭執;也有人擔心「惹禍上身」,選擇視而不見。這正是心理學所謂的「旁觀者效應」,當現場人多時,個人的道德責任反而被稀釋,人人心想「應該會有人去處理」。

這種冷感並非個人品格問題,而是社會文化長期累積的結果。台灣社會的公民教育強調守法,卻鮮少教導何謂「行動的勇氣」。從車禍現場的誤會,到性暴力事件的漠視,民眾缺乏對報警、協助、保護的明確指引,也欠缺「善意介入免責」的制度保障。當助人者有被誤指為加害者的風險,「見義勇為」自然成為一種高風險行為。

政府輿情管理與國際形象的危機

本案之所以在輿論中擴散迅速,除了情節駭人外,還因最終通報者是一名外籍旅客。這一細節讓國際觀感格外刺眼,台灣自詡治安良好、人民友善,如今卻讓「伸出援手的外國人」成為焦點。這不僅是治安事件,更是形象危機。

政府相關單位必須正面說明,這起事件屬於個案,並非街友常態或治安崩壞的象徵。建議相關權責主管機關應立即召開聯合記者會,公布案件查處過程、後續安維措施強化與街友輔導措施,同時以多語言對外說明,重建國際社群與觀光客的信任。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一向以「安全、友善、自由」聞名。若對此案處理失當,讓外媒以「公共冷漠」為報導主軸,損害的不只是政府形象,更是台灣社會長年建立的軟實力。

重建社會信任與公共勇氣

這起案件提醒我們:治安的真正防線,不僅在於公權力與監視器,而在於人心。若民眾普遍對弱勢懷疑、對他人冷漠,即便監視網再密集,也難以構築安全社會。

政府應重新檢討見義勇為制度,給予協助者明確的法律保障;教育部與地方政府亦應在校園與社區推動「公民勇氣教育」,讓民眾學會在安全前提下報警、協助、守望。社區巡守、志工巡邏等制度,也應從「治安任務」升級為「公民合作」行動,重建互信與社會責任。

冷漠的代價與城市的警訊

台北車站性侵案是個案,但它揭露的是普遍現象,我們的城市正在被冷漠稀釋,人與人之間的警覺與溫度正在消失。若每個人都只願當「過客」,那麼無論多少監視器與巡邏警力,都難以防止下一場悲劇。

這不只是台北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社會該共同面對的課題。當我們選擇低頭趕路的那一刻,或許就錯過了拯救一條生命的機會。城市的安全,不該只是制度保障的結果,而應是每一個人願意挺身而出的勇氣累積而成。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既安全又有人情味的社會。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