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從〈法語花香〉到果嶺自然公園 - 真理貫穿古今的生命共修 × 心光照法界

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從〈法語花香〉到果嶺自然公園 - 真理貫穿古今的生命共修 × 心光照法界

10月18日,我受邀前往中山大學逸仙廳,出席一場結合音樂、戲劇與佛法的演出——《法語花香》。這場由金山寺天崧法師主導、楊偉漢導演策劃的「心靈法劇樂」,以《法句經》的智慧為骨幹,融合舞台劇、音樂與瑜伽,打造出一場跨越年齡與宗教的心靈盛宴。

楊導演來自馬來西亞,早年以音樂創作享譽華語樂壇,後轉向音樂劇舞台藝術。他以東西合璧的創意,將佛法轉化為視聽美學。《法語花香》透過季節意象——夏、秋、冬、春——象徵人生的生、老、病、死與再生,提醒世人「萬象無常,心地常明」。

天崧法師在演出中,以〈法句經・花品〉為說法主軸:「知道此身如水泡般無常,以及覺知它如海市蜃樓般毫無實質,他將切斷魔王之花,脫離死亡之王的視線。」「如蜜蜂採花粉時,不損傷花朵,亦不損傷其色與香味,只取其蜜,而後飛走。」
這兩段經文深具象徵性,前者教人覺知生命的短暫與幻化,破除對「身」與「欲」的執著;後者則喻聖者如蜜蜂取蜜,不損人、不奪物,只取所需,行於世而不染於世。這正是佛法生活化的精神:在紅塵中修清淨,在世間中得解脫。

屬於我們的豪華秘境:果嶺公園的覺醒 

果嶺自然公園的誕生,是城市文明與自然共生的一次覺醒。這片土地的故事,正是一部關於「無常」「空性」「回歸」的城市版《法句經》。

1950年代,這塊地原屬高雄給水廠,劃為「觀光區預定地」,同時具「公園用地」與「水源保護區」身份。66年前,時任市長陳啟川以和合之心,邀請何應欽、周至柔兩位上將協力推動,並獲省府與中央支持,由蔣中正派遣工兵施工,才得以將此地改建為高雄高爾夫球場。

新聞圖片

圖說 : 山水立體讀書會以天地為師 以自然為法(圖/胡一鳳提供)

66年後,這塊土地又回到公園用地。如佛家所說:「回到本來面目。」曾經象徵榮耀與身分的球場,如今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綠地,這正是一場「世間無常、因緣再生」的城市修行。

去年10月,原為高雄高爾夫球場的土地,因屢次違法使用農藥(包括陶斯松等劇毒藥劑)、未落實水保措施、甚至在租約期滿後仍持續占用,最終由市府依法收回。政府決議將這塊超過70公頃的土地轉型為「果嶺自然公園」,免費開放全民使用。

這場轉型並非一帆風順。球場會員與民間團體曾提出續約訴求,也有民代建議改為「公立球場」方案。經過一年多的協商、整理與規劃,如今這片土地已於2025年10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以「果嶺自然公園」的新姿迎接市民。滯洪池設施完工,原本的十八洞球道大致保留原貌,成為兼具生態教育、休憩與保水功能的綠地。

這是一段城市的輪迴
從階層的榮耀象徵,到平等的生命實踐;
從私域的邊界,到眾生共修的園地。

這場城市的轉化,不只是一段歷史的輪迴,更是一場心靈的示現。當土地重新呼吸,人心也隨之甦醒。正如佛法所說:「外境轉,內心亦轉。」

山水立體讀書會:自然說法的延續 

隔日,我與佛光會鳥松一分會的會員們,在準副會長陳秋合熱忱用心的邀約下,帶著這份感動,踏上這片甦醒的土地——展開一場以自然為經、以心為書的「山水立體讀書會」,讓自然繼續說法,讓心靈延續回光。

天氣如同一場即興的法會——陰雲、細雨、初陽、再雨,每一段變化都像自然在說法,也像心的節奏在流轉。果嶺的山水半日參學,就像一場濃縮的人生縮影:陰晴變化,正如生命的無常與希望。

這場讀書會,不在書房裡誦讀,而是在天地間領悟。我們以天地為師、以自然為法,在風的吟唱、雲的移動、雨的節奏中,讀出了生命的章句——那是一部無字之書,卻最能讓人靜心、明心。

陳秋合準副會長的同修張贊秀師兄亦分享修道多年的體悟,讓我們獲益良多。他談及道家經典《太乙金華宗旨》。他說:「修行之道,在於回光返照。」這讓我心生共鳴,因為無論是《太乙金華宗旨》、〈六祖壇經〉,或《法句經》,其核心都在於 - 覺知與回歸。

從「回光返照」到「明心見性」:佛道殊途同歸 

《太乙金華宗旨》言:「回光返照,見自性天。」《六祖壇經》曰:「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兩者看似分屬道、佛二家,實則殊途同歸。
「回光返照」是道家靜觀的智慧,強調將意識之光由外轉內,觀照心源;「明心見性」是佛家頓悟的關鍵,指出一切覺悟不在外境,而在當下一念之明。前者以「氣」為入手,調息養神;後者以「慧」為核心,破相入空 一動一靜,一陰一陽,看似不同,實則互為表裡。

若以現代語言詮釋,道家的「回光」是「將注意力從外界轉回自身覺察」;佛家的「見性」是「在覺察中洞見真實的自己」。兩者都在說:真理不在遠方,而在每一個回望自身的當下。
這也是修行的本質——不是逃離人間,而是回到心中那盞不滅的光。當我們回光,即是在照見心性;當我們見性,也是在回到那份最初的清淨。

榮格與《太乙金華宗旨》:東西方靈性對話 

《太乙金華宗旨》在20世紀初被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翻譯成德文,並啟發了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榮格指出,這部經典展現了心理轉化的煉金術,將東方的「回光返照」與西方的「內在自我整合」相對應。他將此書視為人類心靈昇華的橋樑,證明真理不受宗教或地域限制。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榮格以科學之眼,指出「潛意識的光」與「自性覺悟」其實是同一條回歸之路。

無常之中,有希望 

從陰天細雨,到陽光乍現,再回到微雨綿綿,果嶺的山水半日參學,就像一場濃縮的人生縮影。天氣的轉換,如同生命的無常——聚散、明暗、起落,都在提醒我們:風雨不是阻礙,而是修行的一部分;變化不是混亂,而是宇宙的秩序。
在這短短半天的自然共修裡,我們看見了「空」的真相,也體會了「有」的希望。正如《法句經.花品》所言:「知道此身如水泡般無常……」因為無常,生命才會流動;因為空性,我們才有重新出發的可能。而這一切,都不是強求而得,而是順勢而生    這,正是「無為」的最高境界。

公園的啟示 

「公園」既是城市的綠肺,也是社會的良心;它提醒我們——修行不一定在寺院,也可以在一片重新呼吸的土地上。自然的轉化,正是眾生心的映照。當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城市本身,也成為一座活的禪院。

心光照法界:回到無言之境 

在完成這篇文字之際,恰逢讀到星雲大師的〈心光照法界〉。大師引述《法華玄義》云:「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遍誦眾典;佛不說法,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
這四句偈語,如同為前文所述的「自然說法」作了最深的註解——手中無卷,卻能常讀;心無分別,卻能遍聞。

當我們在果嶺公園的山水之間,以天地為經、以自然為師時,那正是一場「無言的說法」。樹影、微風、細雨,皆成為佛的語言;靜默不語,卻是最深的共修。

星雲大師提醒我們:「心不思惟,普照法界。」當心念止息、分別不生,內在的光便會自然湧現,如鏡映萬物,皆見本來清淨。那光,不是外來之光,而是人人心中自有的慧光。
修行的究竟,不在言說之內,也不在形式之中,而在那份能聽見「聲外之音」、體悟「言外之意」的覺知裡。正如大師所言    佛雖「不說法」,我們卻「恒聞梵音」;維摩一默,如雷震世;心若寂靜,光便無邊。

結語:修行就在生活 

從《法語花香》的舞台,到果嶺公園的風與雨;從佛教的「空性」,到道家的「無為」;從榮格心理學的「內在整合」,到現代城市的綠地再生——最後再到星雲大師所說的「心光照法界」,一條光的軌跡貫穿古今——從外境的光,到心性的光;從自然的聲,到法界的音。修行,不過就是回到那道原本就存在的光。這些看似不同的語言,說的其實是一件事:真理無所不在,修行無所不容。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體會空性,在行動中實踐無為,即使只是一場散步、一場雨、一段轉化的土地,也能成為我們與宇宙對話的法門。

「空不是虛無,而是變化的可能;無為不是放棄,而是順勢的智慧。當我們懂得這一點,生命就會開始開花。」

新聞圖片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