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光復八十年:從歷史回望光明
從人間佛教看復歸本心
一、從戰火到光復——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
1945年10月25日,臺灣正式結束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這一天,是先賢烈士以鮮血與信念換來的黎明,也是中華民族歷經艱苦抗戰後的勝利象徵。
八十年來,我們從戰火的廢墟走向民主的自由,從百業蕭條走向經濟的繁榮。光復節提醒我們:和平從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代代相傳的責任與守護。
政府與全民勠力同心、勵精圖治,使臺灣成為亞洲民主的燈塔。此刻,我們不僅是在紀念歷史,更是在傳承那份「為自由而生、為和平而行」的信念。
讓年輕一代明白——今日的幸福,是無數前人以生命鋪就的道路。
二、從割讓到覺醒——記取歷史的痛與力量
1895年,甲午戰爭失利,清廷簽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這不僅是一場政治談判,更是一場民族靈魂的撕裂。無數臺灣百姓在淚水與怒火中覺醒,掀起了抗日行動。這份抵抗的勇氣,正是「光復」的前奏。
歷史告訴我們:
面對侵略與不義,軟弱只會換來更深的屈辱;
唯有堅定與自省,才能迎來轉機。這種「破而後立」的精神,就如生命的修行——唯有經歷黑夜,方能體悟光明。
三、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光復的哲學
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正式將10月25日定為「光復紀念日」。此後數十年,臺灣社會歷經轉變。2000年修法後,節日雖不再放假——「見山不是山」;直到2025年,立法院通過新法,恢復放假,並與「金門古寧頭大捷」合併為「臺灣光復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象徵歷史的輪迴與回歸——「見山又是山」。
歷史的本質,不在改變,而在覺醒。
正如塵封的古蹟被重新挖掘——去除塵土後,所顯現的並非新物,而是它的「本來面目」。
人亦如是,唯有經歷人性的試煉,方能返照自心,復見本來面目。
四、從壽山寺到佛光山——復歸本懷的光
10月23日,我與家人前往佛光山的「起家厝」——壽山寺參訪。這座寺院,是星雲大師早年自宜蘭南下弘法的起點,也是佛光山精神的源頭。
壽山寺在五十多年前,為慶祝藥師佛誕舉辦「藥師法會」。由於大眾虔誠誦經、禮拜、念佛,感得燈花舍利,信徒們因此信心大增——
那一抹光,象徵修行者的信念與不滅的願心。
如今的壽山寺外觀樸實,青瓦融於壽山翠綠之中,展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尊重與和諧。三樓的「星雲大師故事館」內,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
訴說著大師篳路藍縷的弘法歷程——
那不是宗教的宣傳,而是一部人間佛教的實踐史。
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為志業,創立壽山佛學院,啟動佛光山的教育體系,用生命示現了「光復」的真義——光復,不只是重回土地,而是回到本心。
五、從靈感到信願 -
孫夫人與婆婆的「恢復本來面目」
當我讀到大師《合掌人生.靈感篇》時,心中湧起一段深刻的回憶。星雲大師說:「我在佛門裡生活七十餘年,倡導人間佛教,不宣揚靈異,也服膺孔老夫子的『不怪力亂神』。雖然我出家以來,所遇千奇百怪的靈感事不知凡幾,但我從不去介意,因為真正的靈感,在生活中即可體驗。」
他又說:「平常心是道。」
這句話讓我體悟——靈感從來不在奇蹟中,而在日常的信與行之間。這讓我想起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女士的故事。她曾因中風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嘴角歪斜。然而她沒有埋怨,也不迷信靈異之說,
而是堅定信仰觀世音菩薩,誦經念佛、堅守慈悲願行。隨著恆常修持與醫療配合,竟逐漸恢復昔日莊嚴相貌。此後,她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用生命印證了「信心即力量」的真理。
讀到這裡,我心中不禁湧起感動 -
因為我曾親眼見證過,另一位生命的光復者——我的婆婆。
十多年前,我的婆婆因三叉神經腫瘤壓迫,導致顏面神經受損,嘴角歪斜、表情僵硬。那時醫院床位緊缺,要我們回家等候通知。我焦急卻仍懷信心。適逢佛光山建佛陀紀念館、倡議「千家寺院、百萬功德芳名牆」,我便以婆婆名義低調護持,並於南屏別院ㄧ樓彌勒佛、八樓釋迦牟尼佛、十樓觀音座前虔誠跪禱,懇請諸佛菩薩加持婆婆早日康復,也以她的名義多處行善回向。
隔天,醫院竟主動來電:「有床位了,請儘快辦理住院。」那一刻,我深深體悟——有形與無形的助緣,從未離開我們。婆婆天性莊嚴,當她見到鏡中容顏變形,悲從中來,一度失去求生意志。那夜,我留下陪伴,輕聲告訴她:
「媽媽,您看我的脖子。」我拉下衣領,露出昨夜刮痧留下的瘀痕。
我向她說明——前晚我突然全身乏力、無力上佛學課,請大女兒灑大悲咒水、為我刮痧,並誠心祈求觀音菩薩,願恢復體力,好如期去南屏別院聽永本法師的《妙法蓮華經》。結果,不久我精神充足,順利前往聽課。
我告訴婆婆:「媽媽,您看,觀音知道我們的心。誠心祈願,自有感應。您要有信心,您現在開始在心中念佛、念觀音聖號,菩薩會加持您。」我也幫她 全身擦拭大悲咒水,並口持大悲咒,讓她能安心,那一夜,她終於安睡。
婆婆後來順利完成手術。
醫師們私下表示,這是「奇蹟」——那個部位的腫瘤幾乎99 %都是惡性,她的卻是良性。
我深信:信心生起處,光明便現前。
康復後,我從未告訴她我曾以她名義護持佛館芳名牆。多年後因緣成熟,我才說:「媽媽,您的名字,早已留在佛光山的牆上。」
她愣了一下,隨即露出靜謐的笑容。
那一刻,我看見她眼中的光——那不是世間的榮耀,
而是一種被慈悲喚醒的安然。
從不信到信,從拒絕到皈依,婆婆後來受了菩薩戒。
她在生前親口對我說:「以後我要放在佛光山萬壽園。」如今,她奉安於萬壽園,與阿彌陀佛共修,
我深信,她那份慈心,仍照耀著我們。
六、見相貌是相貌、不是相貌、又是相貌 -
光復的禪心
婆婆的故事,就像一場生命的光復。
她剛開始的相貌,是相貌;
生病時,相貌不是相貌;
而當她恢復本來面目時,又見相貌是相貌。
這不僅是醫療的奇蹟,更是心靈的轉化。
外貌的變化,是信願修行的見證。
正如佛法所說的「復見本來面目」——
從恐懼回到平安,從病苦回到信願,
從無明回到光明。
這一切歷程,呼應了光復的深層寓意:
無論是國家、民族,或個人生命,
真正的光復,不只在形式的歸還,而在靈性的覺醒。
七、有佛光人的地方,就有光
壽山人文滴水坊,是人間佛教生活化的縮影。
10月23日下午2時多左右,我與二位姐姐在此用餐,巧遇親切的如恩法師、余亞珊督導與多位義工。他們的笑容與行動,正體現星雲大師倡導的「四給精神」——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受到人間佛教的溫度。
前ㄧ天(10月22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榮獲內政部頒發「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金質獎」,
這是公益界的最高榮譽。多年來,佛光人秉持星雲大師「以慈善福利社會」的宗旨,跨越宗教、地域與世代,讓光照進每個需要的地方。這份榮耀,不僅屬於佛光人,更屬於所有願意行三好的心。
八、機場的妙緣——年輕人接力的光
10/23 當日中午近一時,我與大姐在小港國際機場接返台的二姐,意外遇見一幕令人動容的景象。
現場正有一團來自海外的信眾共29位,大多數為年輕人,準備於10月24日至26日三天光復節連假,前往佛光山參加「五戒暨菩薩戒會」。
令人感動的是,國際佛光會小港區港慧分會督導
梁彩麗與法師,親自在現場迎接他們,笑容溫暖、話語關懷,還貼心為每位團員準備了溫熱可口的便當。那一刻,我彷彿看見了「大師的願」在年輕一代中延續——人間佛教的光,透過行動在傳承;慈悲不只是理念,而是一種生活的姿態。
這份真誠與服務,也正呼應日前佛光會榮獲的「金質獎」
佛光人在哪裡,光就在哪裡;
有願力的地方,就有未來的希望。
九、願力延續——新佛教堂建堂法會
十多年前,我曾在佛陀紀念館建設之初,
以婆婆名義默默發心,祈願她康復。
那份信願成就了生命的轉變,
如今,緣起再續——佛光山高雄佛教堂正在重建。
2025年10月27日至29日,每天下午2點,在佛光山南屏別院8F大雄寶殿將舉行三大法會:
10月27日金剛寶懺、10月28日藥師寶懺、10月29日瑜伽焰口法會。
這三天,不僅是建堂祈願的殊勝因緣,
更象徵人間佛教願力的延續與心靈的光復。
我深信:每一次發心,都是與宇宙慈悲能量的對接;
每一次護持,都是照亮自己與他人生命的契機。
願更多有緣人能藉此發願行善,
讓信仰不只是祝福,而是能改變命運的實踐力。
十、結語:從光復歷史到心靈光復
八十年前,臺灣回到中華民國的懷抱;
今日,我們要讓人心回到慈悲與智慧的原點。
真正的光復,不只是地圖上的歸還,
更是心靈的覺醒-
從無明回歸清明,從動盪回歸平靜,從迷惑回歸光明。
如星雲大師所言: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光復的意義,不只是歷史的再現,
而是每一個人心中,願意重新點亮的那一盞燈。
願在這個光復節,我們不僅紀念歷史,
更重新點亮心中的光。
讓信心成為力量,讓慈悲化為行動,
讓每一次的「光復」,都成為「自性光」的再現。
更願天下人皆能 -
以信為根、以愛為翼、以光為心,
讓光復不止於歷史,更光照人心。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