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催眠、禪修與心靈管理 : 當科學遇見佛法的療癒之道


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催眠、禪修與心靈管理 : 當科學遇見佛法的療癒之道


前言|AI也要散熱,人也要靜心


在高速運轉的時代,我們的身心常如長時間待命的電腦,思緒翻湧、情緒堆疊、神經緊繃。然而,正如科技裝置需要散熱,人的心靈也需要靜心。「AI也要散熱,人也要靜心」,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卻揭示現代人最深的困境與出路:唯有在放鬆中,系統才能穩定運作;唯有在靜中,智慧才能生成。


一、王鳳儀:以德醫心的倫理心理學

10/26(日 )中午在鳳山鳳儀書院的靜謐空間裡,歷史與心靈同頻。王鳳儀先生提出「以德化人、以理醫病」,認為疾病多源於道德與情緒失衡。他以「講病」為法,透過懺悔與覺悟化解怨氣,使情緒與能量重新流動。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早期「倫理心理治療」的實踐。王鳳儀強調,當人心偏離善念,身體會以病痛作為提醒;當心歸於正,生命的自癒機制自然啟動。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身心連結(Mind-Body Connection)」及「情緒釋放(Emotional Release)」理念高度契合。


二、蔡東杰醫師:臨床催眠與自癒力的神經科學


下午,我與二位姐姐終身學習,ㄧ起參加由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主辦的課程,主講者是精神科醫師蔡東杰。他的新書《催眠與自癒的力量》(2025年9月出版)以臨床經驗與心理學實證為核心,探討如何透過催眠,引導人們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喜悅,恢復自在的幸福感。書中融合了美國催眠大師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 的人本催眠理論。艾瑞克森認為,每個人都擁有自我修復的潛能,而催眠的目的,是協助人「喚醒內在的醫者」。


在課堂中,蔡醫師特別引用艾瑞克森學派核心理念:「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真正的療癒,不在於他人的指令,而是自己對內在的重新連結,這是一種主動的放下,一種回歸自心的信任。這樣的觀點,與佛法所說的「一切好壞,皆由心造」相互印證。催眠引導人回歸自我信任,佛法引導人觀心自省,兩者殊途同歸:皆提醒我們——外境雖變,心的選擇才是真正的自由。


接著蔡醫師也分享艾瑞克森說過:「生命的本質就是為我們帶來痛苦,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在痛苦中活出喜悅。」這句話揭示了療癒的真義——人無法逃離痛苦,但可以選擇如何與之共處。當我們願意與痛苦共生,不逃避、不抗拒,它便不再是敵人,而是老師。


當人能於苦中生覺,於亂中得靜,便完成了從意識到覺性的轉化。這正是所謂佛教:「煩惱轉菩提,痛苦亦能成為覺醒的起點。」苦不是敵人,而是靈魂的信差,讓痛苦成為養分,讓覺察成為花開。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波動,而是能在波動中穩定呼吸。唯有接納,是療癒的起點,內在的平靜,不需尋找,它原本就在那裡。


三、意識層次的對照:從佛教八識看催眠與心性轉化


佛教的「八識理論」是早期最精密的心理學架構。前五識對應感官世界,第六識為思維分別,第七識執我執法,第八識阿賴耶識則潛藏一切善惡業種與記憶印痕。催眠的過程,其實就是讓第六識與第七識的緊張逐漸鬆開,讓第八識——那個潛藏無量記憶與能量的「心識光庫」——得以顯現。在佛法中,這被稱為「轉識成智」;在心理學中,則是「潛意識再整合」。當人能在深層放鬆中覺察自己,就完成了一場「身心整合(Integration of Body and Mind)」的內在革命。


唯從究竟角度來說,佛教的 「唯識學」也並非等同於現代心理學,雖然兩者都探討心識和心理活動,但唯識學的層次和終極目標遠超出現代心理學的範疇。唯識學不僅分析心理活動,還探討業力、輪迴、解脫等佛教特有的概念,而心理學主要在現實應用和科學實證的層面。


四、禪坐與催眠:方法不同,目的相通


禪坐與催眠在外觀上皆以放鬆為前提,但路徑不同。禪坐講求自覺,以觀照呼吸、審察念起為修行;催眠則透過語言引導,幫助人放下抗拒與慣性。前者強調「慧」,後者重在「信」。一者由內啟發,一者由外導引,但目的皆在讓意識安住,潛能甦醒。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看,禪坐是「修慧的途徑」,催眠是「修心的契機」。兩者共同提醒現代人:真正的成長,不在於控制外在世界,而在於調頻內在心靈。


五、車子空檔的比喻:放鬆即是再校準


人生像一輛車。若長期高速行駛,終將引擎過熱。智慧的駕駛者懂得適時切入空檔。所謂「空檔」,並非停滯,而是一種高層次的運轉狀態。

因此在進入心流之前,我們的心會先進入一種「空檔」狀態。就像汽車掛在 N 檔一樣——引擎仍在運轉,但動力暫時不輸出。

這一刻,雖無推進,卻是最安全、最關鍵的準備時機。它象徵放下與重啟之間的中性地帶,正如修行中的「放鬆而覺醒」階段。


在實際駕駛中,「空檔」的智慧隨處可見:

• 長時間等待紅燈時,排入空檔能讓雙腳放鬆,也避免變速箱油因過熱而變質。

• 暫時停車或倒車入庫時,空檔作為D與R檔的緩衝,避免誤操作造成危險。

• 啟動引擎前,需要先排入空檔,以確保安全啟動。

• 車輛被推動或牽引時,空檔讓車能自由滑行,不被動力限制。

• 緊急情況下,若車輛異常加速,切入空檔可立即中斷動力,爭取應變時間。

這些都像我們的心——

當煩惱過熱、情緒加速、壓力無處宣洩時,

「排入心理的空檔」,正是防止內耗與崩潰的智慧動作。


催眠、正念、禪坐的第一步,都是幫助人進入這個「心理N檔」。

讓顯意識放鬆、讓潛意識浮現,讓人從過度緊繃的思緒中,回到中性、穩定、自由滑行的狀態。


禪坐的「靜」與催眠的「鬆」皆如此。在暫停與呼吸之間,能量重新排列,節奏得以平衡。即便是科技,也需要片刻冷卻。AI也要散熱,人也要靜心。這句話揭示深刻真理:不論是電路或心識,唯有放鬆,才能穩定運作,持續發光。


六、宇宙與人腦的共鳴:小宇宙中的空檔邏輯


物理學家與神經外科醫師的合作研究顯示:

人類大腦與可觀測宇宙雖然在尺度上相差 27 個數量級,

但其結構複雜度與網絡組織卻驚人地相似。

大腦擁有約 690 億個神經元,宇宙中則至少有 1000 億個星系,

兩者皆呈現出如網狀的能量節點——

彷彿「人腦」是「宇宙的縮影」,

而「宇宙」則是「人的放大版神經系統」。


這正說明:宇宙的底層邏輯與人心的運作本質是一致的。

當我們讓心靜下來,其實是讓小宇宙與大宇宙重新對頻。

當大腦進入「空檔」的寧靜頻率(α或θ波),

宇宙能量場也在那個波段回應——

那便是催眠師稱的「潛意識開啟」、

禪宗所說的「覺照現前」、

科學所測得的「心流共振」。


換言之,當心回到中性,就是與宇宙同步的時刻。

那不是靜止,而是一種高維度的動態平衡。


七、從潛意識的海 到覺性的光


潛意識像一片深藍的大海,

藏著我們的恐懼、創傷、執著,也藏著未被看見的愛。

催眠讓人潛入那片海底,

而佛法則教人看見海面的波浪——不被波動所轉。

兩者之間的橋樑,正是「覺察」。


當覺察出現,轉化便開始。

那一刻,人不再被痛苦吞噬,而能與之共處;

不再急著改變世界,而是願意安住於當下。


蔡醫師在課程中說:「催眠是讓自己放鬆不是睡覺,而更清醒地活著。」

這句話,如同佛陀所言:「覺者不住於夢中。」

覺醒,不是遠離現實,而是看見現實的本質——

在日常的混亂裡,保持一份清明;

在生活的風浪中,仍能安住於慈悲。


八、幸福由愛發生


高雄市心理健康月這場課程的主題「幸福由愛發生」,是最美的呼應。幸福不是外界的恩賜,而是當我們學會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同在時,

愛自然會流動。

催眠讓潛意識鬆綁,佛法讓心性清明,

兩者共同指向的終點,

其實就是——自在與喜悅的當下


九、鳳山講堂滴水坊的啟示:心的靜定即宇宙共振


課後,我與二位姐姐走進鳳山滴水坊。空氣中瀰漫著食物的香氣,水聲清潺。那時,天正下著細雨,雨滴落在屋瓦與石階上,彷彿為塵世灑淨,也為每一顆奔波的心洗塵。那一滴滴落的水珠,如同宇宙對話的節奏,節拍柔和而綿長。《華嚴經》有言:「一滴水中有無量世界。」當我們靜心觀照,一滴水便成為萬象的映照。在那份靜謐裡,我體會到——靜不是消極,而是一種高階的專注;放鬆不是懈怠,而是一種深層的校準。那場雨,不只是天空的溫柔,也是宇宙在提醒我們:當心沉澱時,光自然顯現。這正是身心靈教育的核心:在「靜」與「動」之間,培養一種能與宇宙能場共振的覺性,當我們願意靜下來,連雨聲都在為你誦經。


十、結語|從修心到修腦,從修行到修慧 從科學到靈性:回到宇宙的同心圓


從王鳳儀的德行心理學,到蔡東杰醫師的臨床催眠,再到滴水坊的靜水觀心,我看見一條橫跨科學、文化與靈性的生命之道。佛法強調「轉識成智」,心理學研究「意識層次調整」,生命教育則呼喚「知行合一」。這三者若能融合,將形成一種更具倫理感與行動力的「心靈管理學」。


這堂課讓我重新體會到:科學與靈性,其實都在教我們「如何回家」,也更了解「催眠」的實質定義。

原來催眠是一種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特殊心理狀態。當人在催眠中,顯意識的防衛與批判力會暫時降低,潛意識變得更為開放,能接受正向的暗示與指令。因此,催眠常被應用於減輕疼痛、緩解焦慮、提升睡眠品質,或改變某些根深蒂固的行為與信念;而放鬆,是身體的覺醒;覺察,是靈魂的療癒;行善,是與宇宙的對齊,「催眠不是睡著,而是更清醒地活著。」當我們願意傾聽潛意識,幸福就會從寧靜中長出來,若我們每天用「五分鐘的覺察,足以改變一天的能量。」


感恩每一位用心分享的人,讓知識與慈悲並行,讓世界更有光。願我們都能在日常中留下一點「心的空檔」,讓呼吸成為修行,讓覺察成為療癒。當心安住於光中,世界也因此更溫柔。


新聞圖片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