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從萬聖節到中元節──從文化與信仰看見世界共善之光

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從萬聖節到中元節──從文化與信仰看見世界共善之光


十月,西方迎來萬聖節,東方早在農曆七月已度過中元節。
表面上,兩者一個熱鬧歡騰、一個莊嚴肅穆;
實則皆根源於人類最深的信念——對生命的敬畏與對亡靈的思念。


【一、從萬聖節到中元節:文化殊途而同歸】
關於萬聖節的起源,說法不一。
萬聖夜(10月31日)其實早於基督教的「諸聖節」(11月1日)。
古不列顛凱爾特人於夏末舉行的「薩溫節」(Samhain),
象徵收成結束、冬天將臨。
人們相信此日陰陽相通,亡靈回返人間探望親友。
為避惡靈侵擾,便戴上面具、舉火巡村,以驅鬼祈安。
後來,基督宗教吸納此文化,
教宗格里高利三世將 11 月 1 日定為「諸聖節」(All Saints Day),
翌日為「諸靈節」(All Souls Day),
以祈禱、彌撒追思亡者。
可見宗教的演進,並非割裂,而是文化融合與信仰延伸。
在亞洲,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
佛教稱「盂蘭盆節」,源於目連尊者救母的故事;
道教則以此為「中元地官赦罪日」,
皆體現「慎終追遠、報恩護生」的精神。
這與西方萬聖節追思亡靈、祈福平安的心意,
其實是一樣的。
不同名稱,卻同一願心——皆為愛與感恩的展現。


【二、從文化到靈性:生命之樹的啟示】
深入探究世界各宗教、哲學與科學,
其核心概念驚人地相通。
印度的七脈輪、基督教的七聖禮、
佛教禪修的七覺支、猶太教卡巴拉的生命之樹——
皆以層次遞進的方式,描繪人類意識由物質到靈性的提升歷程。
榮格(Carl Jung)的個體化理論,
與卡巴拉的「整合陰影、回歸一體」幾乎一致。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正對應塞菲羅特(Sefirot)從生存需求到自我超越的樹狀架構。
而威爾伯(Ken Wilber)的整合理論,
則將此觀念現代化,說明人類意識發展可由個體中心、民族中心、
進而邁向世界中心與宇宙中心。
這正是宗教與科學殊途同歸的印證。
在佛教語境中,這也是「由凡入聖、由迷返覺」的過程。如《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從中我們體會到,修行不在逃避塵世,而在轉化心識。


【三、科學與靈性的對話】
現代物理學揭示的「量子糾纏」,
證明宇宙中萬物彼此相連,意識與能量交互影響。
這與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觀完全契合。
台灣的科學界也正朝此方向努力。
由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台大前校長 李嗣涔教授等,台灣多位優秀的科學家領導的「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將於 2025年11月23日 在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舉行「身、心、靈科學」秋春季研討會,
主題為「而立之年 歡慶三十 ~回顧、探索、提升」。
李教授長年研究半導體與非晶矽,是國際知名的 IEEE Fellow,近年更關注意識與生命能量的科學基礎,嘗試解釋量子糾纏與相對論的矛盾,開啟科學與靈性的對話之門。
同場並有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林安梧博士 主講
〈現代儒釋道與身心靈的修練〉,
以及前中央氣象局局長 鄭明典博士 分享
〈極端氣候與特殊氣候的認識〉。
這些領域雖分屬哲學、宗教、自然科學,
但共同關注的核心,仍是「人與宇宙的共生」。

【四、能量藝術:科學與美的相遇】
除了理論研究,實驗科學也正見證藝術的「能量真實」。
在台灣嘉義南華大學,能量藝術家、同時為駐校藝術家的李登元老師,與研究團隊攜手合作進行「一筆能量畫」實驗,發現此畫作能顯著影響植物生長:在無太陽照射的環境下,植物體積竟比對照組大近兩倍,且抗氧化與葉綠素含量皆大幅提升。
此研究由吳澔群博士領導的團隊證實,畫作能促進植物生長穩定度高達99.9%,研究成果並刊登於國際期刊《AGRIVITA》。這項實驗被譽為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創新典範,也印證「心念即能量、藝術即祈禱」的深層真理。
一筆能量畫論文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這在當代藝術文化產業中,絕對是罕見之事。一是說明該科研論文具備超高的創新價值和運用價值,二也說明這項科研論文獲得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我也於2021年4月21日親臨南華大學現場拍攝,照片中可見放置於李登元老師「一筆能量畫」上的水耕植物,綠意盎然、生命力充沛。
當時我也親手觸摸時,能明顯感受到能量的流動;而植物下方正放置著他的畫作。
現場試吃時,更明顯感受到那份自然的甜與鮮,與未放置畫作的對照組相比,確實有顯著差異。
那一刻彷彿在提醒——真正的藝術,不僅能滋養心靈,也能讓生命回到和諧的頻率。
正如托爾斯泰所言:
「藝術,是人將內在體驗重新喚起,並以外在形式傳達給他人;這,便是藝術的起源。」
藝術的本質,從來不是裝飾,而是能量的傳遞。

【五、宗教共榮:以愛為名的同行】
2025年10月25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舉行會員大會,
由心保和尚總會長引領,
各宗教領袖與會員共聚一堂,實踐星雲大師「世界一家」的願景。
這不僅是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延續,
更是跨宗教合作的實踐,
大家共同為12月25日世界神明聯誼會做準備。
其後,心保和尚更率領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及佛光山多位海外總住持,遠赴梵蒂岡出席《我們的時代──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Nostra Aetate)宣言60週年紀念及跨宗教交流盛會。代表團於10月29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十萬人慶典中,與新任教宗良十四世近距離交流,具體實踐「宗教走出寺廟,走向人間,正式走向世界」的人間佛教理念,展現以愛為名、為和平同行的時代意義。
星雲大師當年創辦「世界神明聯誼會」,選在12月25日聖誕節舉行,
象徵尊重不同信仰,也尊重憲法與人權。
尊重憲法,就是尊重人權;
尊重耶穌,就是尊重愛;
尊重佛法,就是尊重智慧。
無論信仰何宗,本質皆是一——
以愛為名,為和平而行。

【六、慎終追遠:榮民節的啟示】
而在同樣充滿追思與感恩的十月,
10月31日 不僅是萬聖夜,
也是 榮民節——向那些曾為國家與社會奉獻心力的前輩致敬。
同日亦為 先總統 蔣中正先生誕辰138週年紀念日,
提醒我們回望歷史的光影,理解不同世代的努力與挑戰。
這兩個節日,象徵著個人與集體、人民與國家的共同記憶。
它們不僅關於懷舊與紀念,更是一種時代的反思與感恩。
唯有尊重歷史、超越對立,
才能讓「慎終追遠」的精神,轉化為「共生共榮」的和平力量。
這正與佛教的智慧相應——
紀念不是崇拜,而是學習勇氣與信念。

【七、從自我中心到宇宙中心】
無論是宗教的修行者、藝術的創作者、
或科學的探索者,
人類最終的旅程都是——從自我中心出發,
經民族中心、世界中心,
最終抵達「宇宙中心意識」。
當我們理解:
基督徒所說的「靈魂的黑夜」、
佛教所說的「煩惱即菩提」、
科學家所說的「量子糾纏」——
皆是通向一體的不同語言,
就能放下分別,真正看見共善之光。

感恩邀請我開設專欄,給予我這個平台,讓我能以一位生命教育老師與行三好實踐者的身份,分享一路走來的親證、信念與跨宗教經驗。
我不必偉大,
只願學習成為一盞微光。
螢火之光亦燃燒,
哪怕自己只是一點點光明,
也要先照見自己,
明辨內心的取捨與方向。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
微光或許微弱,
卻能讓心回到安定,
讓生命回歸本真的溫度。
我只是一位在生命教育路上,
不斷學習星雲大師倡議的「行三好」、
修正身心靈的人。
願這篇文字成為十月的微光,
謹以此文回向世界和平。
不論您是否有信仰,或來自不同宗教,
都願眾生離苦得樂。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