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臉書反詐左手、放詐右手? 演算法比詐團更聰明 !
在台灣,Facebook幾乎無所不在。政府靠它宣導防詐訊息、政黨靠它動員選票、民眾靠它獲取資訊。然而,這個被政府視為「公共傳播夥伴」的平台,同時也是詐騙廣告的最大溫床。公部門花錢投放反詐宣導,提醒民眾「別上當」;隔壁版位,詐騙集團出更高價投放假投資廣告。反詐與詐騙共場曝光,臉書收雙邊的錢,演算法則勤勞地替詐騙找下一個受害者,這不是科技進步,而是資本演算法的黑色幽默。
根據《路透社》取得的Meta(Facebook母公司)公開財報內部文件,詐騙廣告早已是其「穩定收入來源」。2024年約有10.1%的營收來自違反平台標準的內容,金額高達160億美元(近台幣4,956億元)。平台每日推送150億則「高風險」廣告,也就是說,全球任何時刻都有用戶正被詐騙廣告包圍。更驚人的是,Meta內部設定「營收損失上限」,若封禁詐騙廣告導致收入下降超過0.15%,行動即被「收斂」。在這樣的治理邏輯下,道德早被財報取代,打詐不再是責任,而是成本控管。
更令人不安的,是Meta的強大演算法正在讓受害者越陷越深。平台會依據使用者行為自動學習「誰容易受騙」,點過一次假投資廣告的人,演算法便貼心地推送更多相似內容。於是詐騙受害者被困在資訊迴圈裡,看得越多、信得越深。這不只是詐騙問題,而是一場系統化的資訊掠奪,當演算法學會「誰最好騙」,它就成了詐騙集團最有效率的推銷員。
然而,台灣的監管卻仍停留在「罰鍰治理」階段。數位發展部兩度對Meta開罰共1,600萬元,但對這樣的全球巨頭而言,不痛不癢。上次臉書因兩則廣告資訊揭露不全、未落實實名制,違反《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31條第1項第2款,被依第40條第1項第4款各罰50萬元並限期改正;這次再犯,數發部引用第40條第2項,認定Meta「情節重大」,屬系統性缺失而加重處分。這意味著,主管機關已明確指出:問題不在個案,而在結構。
更諷刺的是,Meta明知尚有23案待處分,仍以「系統缺陷」為擋箭牌,放任不透明繼續存在。這種態度形同挑戰監理權威;而政府若仍以罰鍰充作政績,則是默許「違規成本化」。當平台繳罰金換通行、主管機關開罰單換交代,民眾的數位安全就在這場程序性互動中被消耗殆盡。
更嚴峻的是,Meta新興平台Threads尚未納入監管,卻已成年輕族群的新社交重心。若再不及早介入,未來的詐騙戰場將更隱密、更難追蹤。政府不僅要加強處分力道,更要及時將新興媒介納入法制框架,以防堵詐騙漏洞。
放眼國際,歐盟《數位服務法》(DSA)早已要求大型平台揭露廣告出資者、投放金額與受眾資料,違者最高罰全球營收6%;英國《線上安全法》賦予監管機構直接稽核權,新加坡則指定Facebook為「高風險平台」,強制其設立在地責任窗口。這些國家共通的監理思維在於,不再寄望企業自律,而是以制度問責。
臉書的荒謬在於,它一手承接政府反詐宣導,一手放任詐騙廣告橫行;它高喊「連結世界」,卻讓受害者被演算法困在資訊牢籠。當反詐與詐騙並肩曝光,當公權力與資本共構平台利益,台灣社會的信任與安全正被逐步掏空。若我們仍滿足於象徵性罰鍰與表面自律,未來的每一場詐騙,不只是民眾的損失,更是國家監理尊嚴的崩塌!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