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王精誠專欄 : 2025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過程、結果、影響與未來發展的綜合評析

文/王精誠

中華新聞報 / 王精誠專欄 : 2025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過程、結果、影響與未來發展的綜合評析

2025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上演「六雄之爭」,最後由體制外、血統不純,曾沾染民進黨血液而有「混血」爭議的鄭麗文勝出,將帶領國民黨走上未知的轉型之路。這對國民黨、台灣的政治以及兩岸關係的發展,堪稱史無前例「教科書級別」的政治實驗,值得高度關切與深度觀察其後續發展。
這場選舉的緣起,應該從眾望所歸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在「千呼萬喚不出來」,放棄參選黨主席說起。


盧秀燕在兩任台中市長任期屆滿後,幾乎已成為國民黨的共主,甚至就是2028年國民黨的「當然候選人」,因此,當「小燕子」在最後一刻宣布不選黨主席時,一般的反應是在驚嚇錯愕之餘大多對盧秀燕此舉持負面的看法,諸如,盧秀燕在國民黨艱難困苦的時刻,沒有順應黨員與民意適時扛下領導國民黨的重責大任,是沒有擔當,逃避責任,甚至壞了國民黨的支持度,這一落子,壞了一盤好棋,甚至推演出2028國民黨的總統提名又回到原點,未必就是盧秀燕。

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的利弊分析與媒體霸權
本文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是「利弊參半」(政治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利或弊),甚至是「利大於弊」,理由如下:
第一,萬一盧秀燕參選黨主席,就無後面的「六雄之爭」,因為盧秀燕不參選,騰出的政治真空才有群雄並起的戲碼,以及全套完整的民主程序與黨內民主秀。在沒有定於一尊的前提下,一連幾場公辦與自辦的電視辯論、下鄉的政見發表,以及所引起高度的關注與黨內熱烈參與的互動,都是國內三黨黨內民主之最,可惜,這樣的熱度沒有帶動黨員的高投票率,這是題外話。


因為白雪公主昏睡,六個小矮人才有盡情發揮的空間,在高強度以及勢在必得的競爭下,互相攻擊對手難免口不擇言、慌不擇路而招招見骨,充分展現了國民黨「內鬥內行」的基因,甚至有抬轎的搶了坐轎的戲碼,蓋過「轎主」的鋒芒,而成了有實無名的「戰國七雄」,甚至第七雄決定了選舉結果。然而,也有「內鬥不內行」的出手,六雄之中,彰化縣前縣長卓伯源是唯一本省籍的參選人,這本是一個可以吸票的炒短線賣點,但是,卓伯源從頭到尾不打省籍牌,甚至,直至今日,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卓伯源是六雄之中唯一的本省籍參選人。


這場由茶壺裡風暴外溢出的民主旋風,在在都塑造出國民黨是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民主政黨,但是,也曝露了一些怪異現象,最令人意外與憂心的是,國民黨內也逐漸豢養出媒體霸權與媒體霸凌的偏鋒。


由中天電視自辦的第一場電視辯論,因為只邀請了四位參選人參加,引起未被邀請的卓伯源不滿並到現場抗議,中天的危機處理連小學生都不如。當天原先答應參加辯論的郝龍斌因為避戰臨時找個理由不出席,中天理應就順勢讓卓伯源頂替郝龍斌的位置,直接參加辯論,不開天窗,一石二鳥,皆大歡喜,完美無缺。然而,中天不圖雙贏之策,卻在現場立了郝龍斌的人形立牌以示懲戒,給他難看,也不讓不請自來的卓伯源登台辯論,在場外抗議,一舉得罪兩人,何必呢?


霸凌還沒完,中天與卓伯源接洽第二場辯論時,以卓伯源持續放砲攻擊中天為由,決定不邀請卓伯源參加第二場以及之後的辯論場。甚至,辯論後的滿意度調查也完全排除卓伯源,或許,中天自圓其說是卓伯源沒參加辯論,無法做滿意度調查。然而,沒參加辯論並不表示沒有滿意度,無聲的辯論也是辯論。中天甚至在之後與辯論無關的選舉新聞中也不見對卓伯源的報導,全面封殺。媒體可以罵遍天下無敵手,卻不能容忍別人對他的批評指教,以媒體霸權去封殺特定候選人,這是甚麼新聞倫理?媒體是社會公器,是公共財,不是媒體擁有者的禁臠。


另一個媒體霸權的案例,就是趙少康,趙少康與郝龍斌的連體嬰關係世人皆知,趙少康要利用他的媒體資源全力挺郝龍斌,大家心領神會,甚至選舉末期趙少康語出驚人攻擊鄭麗文的紅統,也可視為他的言論自由。但是,當張亞中質疑趙少康、郝龍斌與朱立倫的宮廷作派、醬缸文化與暗室交易時,趙少康怒不可遏,竟然口出不再邀請張亞中上「我的節目」,全面封殺張亞中的重話。老話一句,這是甚麼新聞倫理?媒體是社會公器,是公共財,不是媒體擁有者的禁臠。當台灣各界普遍質疑綠媒已經成為民進黨附隨組織、政治打手,以媒體霸權操弄政治時,看來「藍媒」也不遑多讓,難道天下烏鴉一般黑?


照這種情勢演變下去,本已稀缺的藍營媒體一定會基於本身的好惡與利益左右國民黨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的提名,尤其是2028總統大選,特定的藍媒必然全面運用本身的資源,暗推與型塑自己中意的特定總統候選人出線,甚至將之成功送進總統府,而成為有名有實的「造王者」。


觀之綠媒「壹代鏡三民自」的操作,不但影響、操控民進黨的提名,甚至某電視台還擁有民進黨不分區立委一名的保障名額,這種把「無冕王」變成「有冕王」的演變,堪稱台式民主的特色。大家還記得「黨政軍退出媒體」吧?現在則變成「媒體進入黨政軍」或「媒體控制黨政軍」,甚至是「媒體姓黨」以及更糟的「黨姓媒體」,這不但是民主政治變態畸形的發展,更是「政、媒雙殺」的悲劇。號稱民主政治第四權媒體的天職是監督政府,如今卻變成「政、媒一家親」,甚至媒體凌駕政治與政府之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財大氣粗的企業主在事業有成後紛紛跨足已經飽和甚至虧損媒體市場的主要原因,因為營業外的收入遠遠大於媒體本業收入,不但可以彌補媒體本業的虧損,創造更大的整體營收,還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的企業,「名、利、護」三收,何樂不為?總之,政、媒還是要保有一定的分際,國民黨應引以為戒。


這場民主辦桌,儘管過程中難免有些脫序與瑕疵,但瑕不掩瑜,最大的贏家還是鄭麗文,除了順利摘下黨主席的后冠,她在過程中也經歷各種刨根式的檢驗,對「萬箭穿心」的鄭麗文而言,有如注射了萬支疫苗,「混血」的爭議從此免疫,百毒不侵。

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利大於弊豬瘟可證
第二,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對盧秀燕而言是「利大於弊」,因為「明天會更好,今天沒煩惱」。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最直接的效應就是盧秀燕對2028總統大位表態為「不忮不求」、按兵不動。如果,盧秀燕參選黨主席,就等於直接宣告將以黨主席的身份進取國民黨2028總統大選的候選人,這個眾所樂見的發展當然有利於現在就整合國民黨黨內,團結一致邁向2028。其弊則在於盧秀燕將「台中市長、國民黨黨主席、2028總統大選的候選人」這三種吃重的角色集於一身,很可能會備多力分、分身乏術、吃力不討好、動輒得咎,甚至呷緊弄破碗。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台中市議會將成為台灣的「第二立法院」,在野的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逮到機會就會質詢或攻擊台中市以外的全國性議題以及國民黨的問題,諸如國民黨立院黨團在立法院的表現等,並進行對盧的究責。如果盧秀燕未擔任國民黨黨主席,可以以議題超出市政範圍拒答,然而,如果盧秀燕身兼國民黨黨主席,針對反對黨議員離題有關國民黨的質詢,很難不針對問題回答,而出現立法院的場景。
最好的例證,就是國民黨黨主席剛選完就在台中爆發非洲豬瘟防疫與善後的棘手問題,民進黨可不會放過這個攻擊盧市長的絕佳機會。然而,因為盧市長未身兼黨主席,究責層次只能到台中市政,如果,盧身兼黨主席,責任層次可能提升至國民黨,而失焦離題。有誰敢保證盧市長未來一年風調雨順、政通人和?其中還要操持2026年地方選舉的提名與全省走透透的輔選行程,以及扛起輸贏成敗的責任,這些角色衝突的問題會不斷上演。再就日常已經滿檔的活動而言,盧秀燕必須常駐台中,遙控台北的中央黨部,而每周三又要出席國民黨的中常會,必須每周請假赴會,萬一行程與市議會議程衝突,又吵翻天。


當然,也有解套的方法,就是在盧市長任期還剩下一年多時辭去台中市長一職,由副市長暫代市長職務,盧則專任國民黨主席,這個提前落跑的方案可行卻不通,總而言之,就是身兼二職有虧職守,也對不起台中市民。
筆者先前曾發表另文《台灣政壇「光刻機」: 盧秀燕》(參閱https://metanews.topomedicine.com/01-1237/

綜合盧秀燕在台中市長任內處理各種問題的表現與政治決策的周全完備,推崇盧秀燕為台灣政壇極其罕見的「光刻機」,亦即:最先進、極精密、良率高、無可替代的尖端性、領頭羊與壟斷性。吾人相信以盧秀燕的「光刻機」特質她可以刻出精美的台中市長,也可以雕出讓人驚艷的國民黨黨主席甚至2028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但是,盧秀燕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同步光刻出「台中市長、國民黨黨主席與2028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三合一奈米級的產品,這或許也是光刻機的科技極限。
在非洲豬瘟風波之後,已有很多人後見之明的感嘆:幸好盧秀燕沒選黨主席。一場發生在台中的豬瘟竟然讓全台灣沒溫體豬肉可賣、可吃、可外銷的全國性風暴很難善了,民進黨早已把她當作國民黨黨主席以及總統大選候選人的假想敵在打,全面猛攻之下,盧秀燕要全身而退很難,需要時間與淡忘!

中國國民黨需整合七大政治「區塊」與民調怪象
透過國民黨這次黨主席改選的實兵演練,可以觀察出國民黨的體質與鬆散次級團體的結構,若加上未來兩次大選的挑戰,國民黨勢必做出黨內與黨外的完美整合,方能應付未來的挑戰,重振百年大黨的聲威,這些黨內與黨外有待整合的政治「區塊」與代表性人物如下:
˙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張亞中。
˙台灣國民黨,王金平、各地方縣市長。
˙美國國民黨,朱立倫、趙少康。
˙日本國民黨,如李登輝。
˙青年國民黨,這是國民黨未來發展命脈之所繫,也是國民黨的致命性短板,民進黨有青鳥,民眾黨有小草,國民黨對年輕世代稍具影響力與號召力的勉強說只剩蔣萬安。
˙國民黨外,這在以前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民進黨將近十年的執政政績實在爛透了,完全無可救藥,於是一批中間選民與游離份子把最後希望寄託於國民黨,這次黨主席的選舉,很多「國民黨外」人士比國民黨員還熱心,反映了這種氛圍。
˙最後一塊是「藍白合」的民眾黨:在黨主席的選舉過程中,筆者一直希望聽到候選人有骨氣的宣稱,國民黨將尋求單獨過半,完全扛起治理國家的責任。然而,為了替當選後預留與民眾黨的合作空間,六位候選人幾乎一致主張「藍白合」,這可能也是客觀環境使然。
如果「三黨不過半」將成為常態,那麼以「╳╳合」尋求勝選而取得政權的政黨聯盟必須以完善的制度為基礎,不是由兩黨自行以各種方式媒合,而招來密室協商、政治分贓的批評。而作為最重要「誰正誰負」唯一準據的竟然是毫無公信力的民調。尤其是要做為總統大選正副總統候選人「分位」的民調沒有一家民調可信,因為這種目的性的民調,先不管委託人設定的數據結果、民調機構的機構效應、抽樣誤差以及民調樣本是否被「汙染」等,光是想破壞「兩黨合體」反對者的反串就足以破壞或顛覆民調結果。舉個最近的例子,國民黨前立委陳以信突然宣布要參選台南市長,強調願以初選的方式與謝龍介決勝負,當民進黨的支持者接到要從謝龍介與陳以信二選一的民調電話,一定一面倒的支持陳以信,說不定因此扳倒謝龍介。


民調可以作弊的手法千奇百怪,不止「反串」這一端。表態參選高雄市長的民進黨立委林岱樺11月1日晚間在岡山舉辦首場造勢大型晚會,據稱有三萬人到場相挺,卻爆出主持人在現場進行「電話民調回答教學」,當場教導支持者謊報年齡。主持人強調這次民調重視年輕人意見,因此20至30歲都有加分、加權,要大家接到民調電話時要回答「我今年28歲」。


如此明目張膽作弊的民調有意義嗎?可信嗎?由這種被扭曲的民調決定誰能進入決賽圈,甚至因此決定國家的領導人,不是民主的極端諷刺嗎?
2024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的侯友宜與民眾黨的柯文哲進行所謂的藍白合,結果就卡在各自擁有領先對手的民調數據,誰也不肯屈居副手,結果鷸蚌相爭,民進黨的賴清德得利。


國安會前秘書長、擔任侯友宜總統大選競選總部執行長的金溥聰,11月5日在台北地院開庭時透露一段秘辛,金溥聰說他並沒有反對「藍白合」,而是主張侯友宜為正,柯文哲為副,當時因為侯友宜民調很低(應該是排第三),如果要為正,就要努力提高民調,等到實力差不多(或領先柯文哲)時再來談。


由此可見,要合作的政黨雙方對民調的爾虞我詐,任何一個可以使詐的環節都不會錯過。要解決這個無解的難題,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藍白立委把握時間推動修法,將總統大選的當選資格由相對多數改為絕對多數,若第一輪有人過半數,直接當選。若第一輪沒人過半,就取前面領先的二位進行第二輪選舉,而由勝出者當選,這樣的選舉方式可以避免「少數總統」領導多數不支持者的跛腳總統困局,這種制度的設計對政局的穩定與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非常重要,更一舉解決政黨聯盟「誰正誰負」的棘手難題,第一輪得票多者為正、得票少者為副。


民進黨基於擺在眼前藍白合的威脅與自身利益必然反對這種修法,藍白可以以立法院的人數優勢強勢修法。其實,民進黨也不必那麼短視、緊張,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第一輪選舉排名「一、三」或「二、三」合縱連橫的組合變數很多,誰能從絕對多數制獲利還很難說,不能無理由的反對。

這次黨主席選舉凸顯「黨魂、黨德」與政治路線
從選舉的過程與結果論,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是比較凸顯「黨魂、黨德」與政治路線的選舉。
這次黨主席的改選,筆者沒有特定支持的對象,任何經過黨內民主程序當選的人,都樂觀其成,六人之中,我唯一公開反對的只有羅智強,而且,積極遊說沒投票權的一般人與有投票權的黨員支持筆者反對他的看法,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羅智強曾附和民進黨廢除考、監兩院的主張。如果他選上黨主席,回頭就跟民進黨協商修憲廢除考、監兩院,那就是國民黨「請鬼拆藥單」,那就不只是毀黨,更是毀國,後悔都來不及,更對不起國父在天之靈,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站在「黨魂與黨德」的立場,要參選國民黨黨主席當然必須認同且全盤接受孫文學說的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政體制,要毀憲亂政,破壞五權憲政的人怎麼可以讓他出任中國國民黨的黨主席?雖然,羅智強在立法院的表現非常亮眼,但是,在這場黨主席的選舉中卻完全被邊緣化,起不了任何作用,箇中原因是否正如筆者所強調的那一點,大家不約而同把他拉黑,不得而知?


這場選舉在鄭麗文喊出政治禁忌的「我是中國人!」之後進入競選高潮,重新喚醒中國國民黨的基因與「黨魂與黨德」。選舉期間,鄭麗文最爆炸性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那你就不應該留在中國國民黨。」這個論述反過來說就是:中國國民黨必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隨後她又拋出將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進行協商,甚至到大陸拜訪習近平總書記討論兩岸關係,具體提出突破兩岸關係與國民黨困境的政治路線,透過鄭麗文辯才無礙、慷慨激昂又極具煽動力的演講,強勢主導這次選舉的主軸。


這次選舉「黨魂黨德」與「九二共識」的結合,因此而讓「三五九二」成了國民黨的符號與代碼,甚至是國民黨的神主牌,也就是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與「九二共識」。其中「九二共識」的爭議較大,鄭麗文有何底氣敢於此時此刻倡議「九二共識」?僅以三段論闡明「九二共識」的本質與價值。


1、「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在民進黨把「九二共識」抹黑為「一國兩制」時,中共幾度跳出來主動反駁並澄清「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兩者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對中共而言,是非常不容易與難得的事。相對於中共數度主動澄清「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民進黨政府迄今仍強調「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硬要把兩者劃上等號,昧著政治良知,混淆視聽,搞大內宣。


2、「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是台灣與中共所有交手過程中所爭取到最平等、最高級別的政治待遇,因為台灣主張的「一中」是中華民國,而此為中共所接受。既是如此,不是要更加鞏固這個中華民國的論述基礎,向各方延伸,為什麼要反對推翻?


3、就「九二共識」的工具性與操作性而言,如果,「九二共識」能讓大陸方面停止環台軍演、軍機繞台,台灣要不要接受?當下就是「九二共識」最好的操作性契機。

「英雄不怕出身敵」的鄭麗文讓兩岸回到「前裴洛西時代」
鄭麗文在選舉時倡議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進行協商,當選後要到大陸拜訪習近平總書記討論兩岸關係。現在時機成熟,如果鄭麗文能順利成行,石破天驚的「鄭習會」當不只是握手、拍照、參訪、交流、對談的制式行程,「鄭習會」最重要的議程與成果,就是鄭麗文主席向習近平總書記建議,可否因為中國國民黨主張並堅持「九二共識」,大陸方面釋出善意全面停止環台軍演、軍機繞台,讓兩岸關係回到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前的「前裴洛西時代」。


何謂「前裴洛西時代」?就是兩岸沒有環台軍演、軍機繞台,中共機艦停止沿著海峽中線巡行及越界,停止到台灣西南海域演訓,停止海警越界金馬海域巡邏,回復M503偏西航線等舊航線,維持現有ECFA不再縮減項目,恢復已經取消的項目,維持台灣農漁產品赴陸銷售管道暢通,順便也全面開放大陸各省陸客來台觀光…….等,原本天下本無事、「西線無戰事」的兩岸和平時代。


鄭麗文主席可以說明,中國國民黨雖然主張「九二共識」,但是,因為不是執政黨,不能主導政策,希望大陸能單方面釋出善意,讓台灣的民眾充分體認「九二共識」不只是中國大陸的定海神針,也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兩岸共享和平的紅利。兩岸不只化干戈為玉帛,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重振兩岸經貿關係,把「台灣閉環」轉型為「兩岸雙環」,為台灣的經濟注入強心針,何樂不為?


鄭麗文如果能推動「鄭習會」,並讓兩岸關係回到「前裴洛西時代」,她的歷史地位即已確定。然而,這一連串「和中、親中、友中」的操作,最大的阻礙與破壞力量不是民進黨,而是美國。


美國隔著遙遠的太平洋以三條韁繩牢牢控制著台灣:一、絕不准台灣宣布台獨,以免局勢失控;二、創造絕對的分離主義,讓大陸與台灣從「若即若離」到永遠分離;三、在美國全球戰略的規劃下,台灣成為美國圍剿中國大陸,壓制中國大陸「超俄趕美」崛起最重要的棋子。以台灣為全球抗中最前線的馬前卒,比照烏克蘭模式,把台灣裝扮成刺蝟或豪豬,以有限的武器與空洞的承諾打一場代理人戰爭。


因此,鄭麗文這套擺脫美國轄制改走自主「離美親中」的路線,美國的大戰略受到挑戰甚至產生關鍵性的破口,不可能坐視不管,一定動用所有資源,結合民進黨以及國民黨內部的「美國國民黨」,聯手推翻「鄭麗文路線」,先是全面破壞鄭麗文的黨內威信與領導,繼而在2026年的地方選舉挫敗國民黨的選情,最後就是2028的總統大選,推舉出與「鄭麗文路線」相左而親美的候選人,或者讓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維持美國的既得利益,「換柱」就是殘酷的前車之鑑。


從鄭麗文於10月18日當選黨主席至11月1日就任迄今,外界對她的領導有三大疑慮:一、令不出中央黨部、錢不進中央黨部,叫不動地方諸侯;二、向大陸傾斜的親中以至於「紅統」;三、2028的總統大選自己披掛上陣或另起「盧」灶。


其中最後的第三點,必須由鄭麗文在適當時機親自對外說明,然而,要成就或破解這三個疑慮的關鍵因素都繫於第二點的兩岸關係。如果,鄭麗文上任後於最短的時間內讓兩岸關係回到「前裴洛西時代」,立功立威立信立望之後,這三點都不是問題。至於「紅統」,更不是問題,鄭麗文如果讓兩岸關係回到「前裴洛西時代」,兩岸重拾和平相處,那已是兩岸關係的天花板,對台灣而言,台灣已無能量、動力或必要再往「統」邁進;對大陸而言,擺脫台獨的糾纏,兩岸回到大陸堅持的「九二共識」,化解緊張的關係,緩解大陸內部統一的壓力與急迫感,也就是兩岸問題專家所說「大陸不要把兩岸統一的議題提上日程」,也就沒有「紅統」的問題。或許美國總統川普所誇口「在我的任內,習近平不會打台灣」的推動者與實踐者可能就是鄭麗文,也創造了「英雄不怕出身『敵』」的歷史反諷。


最近美國已經認知且承認美國與中國大陸共組「G2」的國際新局勢,這是國際地緣關係極重大的發展。長期為美國軍方、外交提供情報分析的蘭德智庫公司(RAND Corporation)日前發表《穩定中美競爭》研究報告,建議美國對台灣明確聲明「不支持台獨、不支持海峽兩岸永久分離、也不反對和平統一。」作為誘使北京「選擇漸進式統一路線,而非採取軍事或強制手段」的交換條件。


或許這只是一篇研究報告,也可能是風向轉變前的蝴蝶振翅,台灣如果能先搶占「九二共識」的制高點,先立於不敗之地,掌握主動權,主導自己的命運,避免被強權推著往不可知又不利的方向前進。

當下在野黨可推動的政策主張與政治作為
最後,分析鄭麗文出任黨主席後藍營以在野黨立場亟需推動的政策主張與政治作為,除了兩岸關係之外,其他的當務之急如下,在國會三黨不過半的生態下,要推動較複雜的政策立法阻力重重,但是,可以推動一些「膝反射」、「想當然耳」直覺式的政策主張與立法作為:


一、接踵而至的人事同意權:包括大法官、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委員、中選會主任委員及委員與檢察總長等這些極度影響台灣政局發展重要人事的審查與同意。蔡英文執政八年亂象叢生、胡攪蠻纏、為所欲為、予取予求,獨裁脫序,就是因為蔡政府完全掌控了這四大系統~釋憲、媒體、選舉與司法,其中尤以中選會主委與檢察總長為重中之重,前任蔡政府只要掌控了國家的選舉機器與司法檢察體系,就可以完全主宰這個號稱民主的國家。檢察系統偵辦柯文哲案濫權的荒腔走板以及大罷免案「偽造連署書」辦藍不辦綠的罪魁禍首都直指檢察總長邢泰釗。


巧的是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與檢察總長邢泰釗都任期屆滿,鞠躬下台,讓整個台灣鬆了一口氣。但是,在野黨一定要慎重把關,利用表決優勢,真正的為國舉才,保全台灣的司法與選舉制度,那更是保障在野黨免於司法追殺迫害與詐選而輸的反對工程,不要走了一個李進勇,卻來了一個換湯不換藥的黃進勇、張進勇、林進勇,不要走了一個邢泰釗,卻來了一個更糟的李太糟、陳太糟與車太糟。


不過,全國老百姓也不要高興得太早,以邢泰釗對民進黨的巨大貢獻,幾乎無可替代,極有可能在卸下總長職務後轉任法務部長,屆時邢泰釗就必須到立法院面對在野黨立委的監督與質詢,甚至翻出他在檢察總長任內的作為算舊帳,精采可期。也因此,新任檢察總長的人選就益形重要,因為指揮檢察官辦案的還是檢察總長,一位信守司法獨立抗拒政治干預,以及法務部長遙控的檢察總長決定了台灣司法與政治的發展。


至於中選會的人事案,在野黨可以趁著審查中選會主委與委員的法定程序,擴大舉辦選舉事務公聽會,邀集學者、專家、業者、媒體、候選人、參與選務的公正人士、涉及選務不法的汙點證人、選務不公的受害者等參與討論,全方位檢討落後、不公、弊端叢生的法律制度與監管措施。例如,民調已經成為各政黨提名候選人的制式選舉程序,甚至是各政黨操控與操弄選舉的奧步,但是,民調卻不必負任何違法作弊的責任,無法管,也無人管,任憑亂象叢生,成為危害民主與選舉制度的治外特權。


就民調的立法與監管而言,至少應立出兩條新法:第一,各電信公司提供給用戶的電話母體資料不得有任何變造、抽換、灌水的行為,否則依最嚴厲的法律制裁,以避免「誰掌握中華電信,誰就掌控總統大選」的惡劣情況發生;第二、民調公司必須以科學與專業的方式執行民意調查,並保留所有作業過程的資料備查,若有變造數據竄改調查資料者,依詐欺、偽造文書等法條究辦。


中選會「知法犯法、執法違法」的江湖傳聞甚囂塵上,不絕於耳,然而,歷年來每逢選舉,檢察機關查獲候選人賄選者不計其數,但是,逮獲選務機關、選務人員與投開票所工作人員違法失職的案例,幾乎為零。你相信這種完全不對稱的犯罪黑數嗎?你相信在同一個選舉文化中竟然產生「聖人」與「賄人」並存且天差地別的對比嗎?你相信真有如此一塵不染、弊絕風清的選務風氣嗎?大家不要再掩耳盜鈴了,尤其是在野反對黨,一定要正視國家選舉機器淪為政黨選舉機器的悲慘事實,否則怎麼輸的、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或許針對中選會的指控只有江湖傳聞而缺乏一招斃命的證據,本文僅舉一個被閹割的真實案例。外號「凍未條哥」及其團隊針對2024總統大選中選會逐步開票的統計票數,發現三位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的逐次得票數,竟然是按照預先設定好的比例,穩定且絲毫不差的按照程式設計逐次公布,以迄選舉結束的總得票數。「凍未條哥」經過長時間的爬梳以及與統計、電腦專家的討論,認為中選會逐步開票的統計票數不是來自各地投開票所實際送達的得票數,而是電腦運用設定好的程式,按照固定的比例逐次迭加,「凍未條哥」舉證歷歷,並列舉完全又完整的數據表格,然後在向法院提出檢舉與告訴時,法院拒審。


如果,「凍未條哥」團隊提出的指控為真,那就落實了外界質疑中選會開票作業疑點重重的指控。如果,事實並非如「凍未條哥」所質疑,中選會也該公開對外界說明,分析「凍未條哥」所列舉的「按比例開票」的說法與數據到底錯在哪裡?整個社會不能當個沉默的共犯,閹割掉這個重大的發現。對國民黨與民眾黨等在野黨而言,更該為「凍未條哥」的質疑舉辦公聽會,邀集中選會、統計學者、電腦專家、選舉師父等共同為社會釋疑,如果真有其事,再具名向法院提出相關訴訟,以還原歷史真相,還所有參選人一個公道。這一頁,不能悄無聲息輕輕翻過。


二、民進黨推動綠能的太陽能光電板政策,以遠高於台電售電的價格向業者買電,造成兩個嚴重後果,一是如此違反市場經濟的手法營運造成台電鉅額虧損,卻由納稅人出錢長期補貼;其二是政策鋪路,厚幣重利開路,光電業者上山、下海、涉水、臨湖架設光電板,徹底破壞了台灣的山林野地的生態、湖泊農地的生產力,而形成「國在,山河破」的反諷景象。


針對這種多重矛盾腐敗的現象,釜底抽薪的做法就是由在野黨立委以國會多數的優勢,利用審查預算的機會,明定「台電向綠能光電業者購買的價格不能高於台電賣電電費的平均單價」,以回歸市場機制,斬斷利益輸送的管道,從源頭掌控對環境無所不在鯨吞蠶食的破壞。再者,就算以賣價購買綠電,業者一樣有利可圖,那樣至少台電可以不做虧本生意,而避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惡性循環,至於環境保護則由有效的環評把關。


三、面對少子化的後果與Ai崛起的教育改革:
1、由於嚴重的少子化,各公私立大學入學的生源總數大幅縮減,排名在後的私立大學因為招生不足而被迫退場,成為這場沒有根據人口數一味「改大」嚴重錯誤教育政策的犧牲品,非常不公平。這些私大長期以來遵守國家法令,配合國家政策,被教育部嚴加看管,不論是招生人數與收取學費完全沒有自主權,不能多收一人也不能多收一塊錢,可是,一旦教育產業蕭條,政府卻完全撒手不管,第一個拿他們開刀,再配合與私校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教改團體,迫使他們退場,而平白沒收龐大的校地校產,作為政府資產,公平嗎?這是多可怕「穩賺不賠」的陰謀與陽謀!


站在國家整體資源的立場而言,讓私立大學成為非戰之罪的替罪羔羊,不但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更是資源錯置。就政策規劃的本質而言,既然是各級中小學的學生人數減少,師資相對供過於求,首要之務是裁減培育師資體系的供給面,包括以師範為名的大學、從師專升格的教育大學以及併入綜合大學的教育學院。具體的作法,根據少子化的人口資料與趨勢,統計師資需求量,然後逐步裁撤以師範、教育為宗旨的科系與大學,教育科系比重較重的大學啟動退場落日程序,有序的輔導教師屆齡退休或轉職;教育科系比重較輕的大學則逐步裁撤教育學門相關科系與教育學院,轉型為與培育師資脫鉤的綜合大學。這是很實際的問題也是科學問題,學生少了、客源少了、市場蕭條,首應檢討師資供給量,回推至減少培育師資的量體,縮小經營規模,減少供給量,甚至結束營業,這才是正途,豈有抓小漏大,不分青紅皂白以割韭菜的方式一刀切的外科手術摘除贅肉而留下腫瘤。


裁撤師範暨教育科系與大學有幾個好處,第一是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如前述;第二是可以騰出招生名額,稍化解大學招生生源不足的問題;第三是這些師範教育大學全部都是公立大學,在不影響學生與教師權益下逐步退場,可以省下不小的公帑。


這是個大方向,政府不能完全沒有動作,然而,極度矛盾與反諷的是,明明少子化,班級數越來越少,為什麼各級學校反而爆發嚴重的「教師荒」?
由於「部分」學生頑劣、家長強勢、家長會干預校務、教改團體矯枉過正,校方無能為力,教育主管單位不作為,讓原本作育英才的教育現場變成「大投訴時代」的霸凌鬥爭場域,教師成為誤闖戰場孤立無援的單兵弱勢族群。這種顯而易見的窘境讓原本要投入教職的預備部隊裹足不前,改投他職。而年改後,許多資深老師為求「安全下莊」,避免被投訴公審,紛紛提早退休,甚至形成逃亡潮,以致前浪後浪全部死在沙灘上。根據《親子天下》雜誌調查,全台灣三年來的教職鐵飯碗的缺額累積高達一萬五千名正式老師,在教學的人力調配出現嚴重短缺以及「非專長授課」的情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受教權與校務行政,以前誇張的「流浪教師」問題被逐漸去化。


本文前段主張因為少子化必須裁減培育師資體系的供給面,是理論面,而後段少子化反而讓學校更缺老師,是實務面。兩者本來根本不可能同時並存,這種矛盾互相沖擊且無解的現象,正說明台灣處處充斥即將潰堤的堰塞湖。


教育本是百年大計,在台灣,教育是百年「兒」戲。
師範教育體系培植的學生與各級中小學需用的師資,被設計成一套完整「學以致用」的對接式閉環,這在大學教育中是很難得的「計畫經濟性教育」,供、需兩邊都可以精確統計需用與備用而適時調整。因此,因為少子化而呈現師資供給面過剩,或是經由該體系培育出來的師資不願上崗教書而跳船,兩者都是教育資源的浪費,首應檢討或裁減乃至於退場的不就是以師範為名的大學、從師專升格的教育大學嗎?


2、面對Ai的強勢崛起,大學招生取消甄試入學,全面恢復大學聯考:現行大學招生的甄試入學,學生必須準備厚實的書面備審資料供甄選委員決定錄取與否,而有軍備競賽之稱。其中弊端顯而易見,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因為城鄉差距與貧富落差阻礙社會階級流動,造成僵化的類種性制度。之前學生提報的備審資料,富裕家庭出錢請專人代書,或由升學輔導機構做全套的規劃與書面作業,提升錄取機率。而今,因為生成式 Ai的廣泛與平民化運用,軍備競賽的貧富差距被抹平,富裕權貴家庭與貧窮偏鄉學生都有葵花寶典,甄選委員面對機器人作出來的書面甄審資料,如何審?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謂的學習歷程也可以省了。因此,全部回到「解放前」,大學招生以大學聯考定生死。


甄試入學只留給兩類學生:最強者與最弱勢的族群,最強者,如參加國際大賽得名或台灣區重點比賽優勝者的超優人才;弱勢者,保留現在偏鄉學生的繁星甄試入學,其他的學生一律參加公平的大學聯考,要考上理想的大學,除了用功讀書,沒有旁門左道。


四、國民黨的黨務革新,這是一個老掉牙千頭萬緒的沉疴,黨務革新首要之務就是擴充黨員基礎。國民黨早年實施黨員重新登記,自絕數十萬黨員於外,是最大失策,其後配合政黨退出校園又放棄知青,最後連人民團體與社團也棄守,遂使黨員數急遽下滑,失聯黨員多於正式黨員。號召老幹重新入黨,吸引新枝注入新血,擴大黨員基礎是當務之急。因著新任黨主席鄭麗文一新耳目的個人魅力,帶動一波入黨潮,各黨部尤其是地方黨部更應借力使力擴大入黨戰果。


彰化縣前縣長卓伯源在競選黨主席時曾提出一整套黨務革新方案,其中針對招收新黨員,提出大膽卻實際的「免收黨費」策略,一來黨部也不缺這筆錢;二來減輕黨員負擔與心理障礙加速入黨潮;三來可以稀釋各地人頭黨員大戶對黨內選舉的操控,甚至放棄養人頭黨員。雖然,「免收黨費」也可以降低人頭黨員大戶養黨員的成本,反而擴大吸收人頭黨員,但是,人頭黨員與大戶之間因為缺乏「代繳黨費」的權利義務,沒有「養」與「被養」的關係,大戶對人頭黨員沒有絕對控制權,進而讓雙方失去合作意願而拆夥,讓真正想入黨的人加入國民黨,可由根本改善國民黨的體質。


以上敬謹提出幾個可以望文生義、顯而易見、不需過度討論的政策主張與立法作為供國民黨新主席就任後的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華新聞報立場」

王精誠簡介 :

* 文字工作者
* 恆春旅北同鄉會前理事長
* 台灣公論報前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