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一鳳
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回到「一」:修行不是變偉大,而是找回初心與幸福的本質》
再過幾天,我們將告別十一月,走入十二月。
在歲末轉折的時節,
我常靜下來問自己,
我從哪裡來?
要往哪裡去?
生命真正的源頭是什麼?
幸福又從哪裡開始?
無論是宗教、哲學、科學或生命教育,
最後都把答案指向同一個字——「一」。
一、為何所有宗教都說「一」?
走訪各宗教後,我愈來愈清楚:
宗教不同、語言不同、儀軌不同,
但本質都在講同一件事:
回到源頭、回到起點、回到「一」。
佛教《華嚴經》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萬法同源,每一滴水都含著整個宇宙。
《易經》
「一」是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代表創造力、行動力、責任與剛健。
基督信仰
• 獨一真神(申命記 6:4)
• 三位一體中的「一」
• 教會的七個「一」:一神、一主、一靈、一身、一信、一洗、一望
「一」是信仰的核心,也是合一的基礎。
道教
天人合一——人若與天地同頻,便得自在。
天使數字 1
代表新的開始、意圖顯化、創造力。
生命靈數 1
象徵開創者與領導者,有行動力與使命感。
卡巴拉生命樹
「1」= Kether 王冠
象徵神性統一、原始之光、創生能量。
《大佛頂首楞嚴經》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道路千百條,本源只有一個。
所有宗教,都在說同一件事:
「萬象歸一,一即萬象。」
二、科學告訴我們:宇宙也從「一」開始
宗教講「一」,
科學也在講「一」:
• 宇宙大爆炸:起源於單一奇點
• DNA:全人類共享共同祖先
• 數學:所有系統從「1」開始
• 神經訊號:從單一電位差啟動
• 量子糾纏:顯示「萬物互聯、一體共振」
宗教與科學在最底層的邏輯是一樣的:
多元是表相,一體是本質。
從太空看地球:人類原本就沒有邊界、地球只有一顆,也沒有國界
太空人常說:「地球從太空看,沒有國界。」
那是一顆漂浮在宇宙黑暗中的藍色小點——
沒有陣營,不分國界,也沒有誰比誰更高貴。
但在人間,
人心創造了分裂;
歷史創造了傷痕;
戰爭創造了無法真正修補的痛。
當我們看見烏克蘭、敘利亞、阿富汗,
看見孩子成為孤兒、母親成為寡婦、城市化為廢墟,
我們更深刻明白:
真正的和平,不是沒有戰爭,
而是人心願意回到「一」——
回到善、回到慈悲、回到光。
生命教育提醒我們:
不要讓仇恨遺留給下一代,
不要讓苦難變成新的苦難。
願每一次傷痛,都成為人類回到「一」的契機。
三、不同插頭、不同宗教,但電源只有一個
我們生活得再複雜,
宇宙運行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源頭只有一個。
最能讓大家一聽就懂的比喻,就是「電」。
世界各地電壓、插頭不同:
• 美國、日本用 Type A
• 歐洲多用 Type C
• 英國、香港用 Type G
• 澳洲、中國部分地區用 Type I
• 泰國甚至有 Type O
孔數不同、形狀不同、電壓不同,
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接上正確轉接頭,就能運作
電壓調整好,就能使用
因為電源,永遠只有一個
電流的原理,也是宗教的原理
• 一盞燈接上電,就能照亮房間。
• 一台電腦接上網路,就能連結世界。
• 一顆心接上愛,就能溫暖人間。
• 一個宗教接上源頭,就能度化世界。
只要用對——
轉接頭(學會理解彼此)
變壓器(調整自己的心頻)
插到對的插座(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不論電器來自哪個國家,都能發亮。
宗教修行也是如此:
• 宗教不同,是「插頭不同」;
• 文化不同,是「電壓不同」;
• 儀式不同,是「造型不同」;
• 修行方式不同,是「使用說明書不同」。
但真正的源頭永遠一樣:
愛、善、慈悲、良知與智慧。
重點不是「誰跟誰比較像」,
而是:
你接上你的源頭了嗎?
你亮起來了嗎?
任何宗教都能度人,也能自度;
任何文明都能發光,
只要找到與「源頭」的正確連結。
四、家庭也是宇宙的縮影:「一」的最簡單比喻
一個家庭可以有五個兄弟姐妹,
每個人外貌不同、性格不同、道路不同,
但源頭都是父母。
這是最生活化、最好理解的:「一」。
宗教亦然:
道路不同,本質同源。
五、但要記住——「合一」不是盲從
宗教可以多元、文化可以交流、智慧可以互補,
但有一件事必須始終清楚:
合一,不是盲從。
古德說:「人能弘法,非法弘人。」
法永遠在那裡,但帶我們走向法的,是人。
因此——
跟對人、走對方向,比什麼都重要。
世界上的道路可以百千條,
但不是每一條都能走向光;
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值得依止;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帶你抵達安穩之處。
找到清淨的道場、遇見真正的善知識,
就像——
把電器插到正確的插座:
能量立刻流動,生命自然發亮。
但如果走錯地方、跟錯人,
就像插錯電壓:
不是讓自己短路,
就是把整個系統燒壞。
宗教不是迷信,
信仰不是盲從。
真正的修行,是一種「分辨 + 清明」的能力:
• 心要清楚
• 眼要看明白
• 善惡要能分辨
• 取捨要能果斷
能讓生命越來越光明、越來越自在,
那才是真正的法。
那才是走上了「源頭」的道路。
六、慎終追遠:冥陽兩利,一體相連
父親以離開度我:借死度生的覺醒
我常思考:
若父親仍在世,我會開始走上生命教育嗎?
我會真正開始修行嗎?
我會接觸佛教經典、甚至理解跨宗教智慧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正如佛陀為何示現「入涅槃」——
不是離棄,而是提醒:
若常住世,眾生不珍惜;
當佛入滅後,人們才懂得反思、精進。
父親也是如此。
他以離開的方式度我,引我入道,讓我開始問自己:
「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
若不是父親的離去,我不會接觸佛法,
也不會走進生命教育,
更不會閱讀不同宗教經典,
更不會悟到「一」的真義。
20 年來,我持續為往生父親與歷代先祖們做法會、誦經與「觀文起意」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悟:
慎終追遠,在超度自己時,也是在超度祖先;
因為我身上的血脈與細胞,來自他們是他們的延續,
當我悟道,他們也同時得度。
所以「超度」,不是迷信的儀式,
而是 冥陽兩利、代代相連、回到源頭
一體相連的生命教育。
這時才能究竟體會到,原來佛陀入涅槃不是離去,而是度化,父親亦然。
七、「一鳳」的真正深義:名字不變,心境已變
在父親離開後的二十年間,
隨著生命教育、跨宗教交流與一次次對經典的閱讀,
我慢慢看懂——
原來「一鳳」不是名字,而是修行功課。
過去,我看到「一」,以為是唯一;要做第一,
如今再看,「一」是本源,是萬法的源頭。
過去,我看到「鳳」,以為是飛得高、飛得遠;成為人中之鳳;如今再看,「鳳」是涅槃,是重生,是在淬鍊後再度展翅的力量。
見「一」又是一;
見「鳳」又是鳳。
名字不變,但我的視野變了;
世界不變,但我的心境變了。
我愈來愈明白:
父親要我「學習」的不是成為誰?超越誰?
而是——
學習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中看見胸襟;
學習在生命淬鍊裡浴火重生;
學習鳳凰涅槃後的自在飛翔;
學習把生命帶回清淨的「一」。
而我也終於懂得:
「一鳳」不是耀眼的象徵,
而是——學習「自我超越」,
一條回到初心、回到本心、回到源頭,
回到那份平凡、平常心的道路。
八、世界神明聯誼會:宗教合一的實踐場
2011 年,星雲大師倡議 12 月 25 日為「聖人節」:
讓耶穌、佛陀、孔子與世界各大宗教的創始者
都能在同一天受到尊重。
這不是創新,而是大愛與合一的智慧。
2024 年世界神明聯誼會
• 超過 10 萬人次 參與
• 七大宗教共同簽署祈和平宣言
• 962 家宮廟教堂參加
• 3853 尊佛像神尊出席
• 刷新三項世界紀錄
台灣正在向世界展示:
我們有能力成為宗教和平的典範。
今年(2025)12/25(四),
我也如去年會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歡喜接待有緣不同宗教的朋友們
一起集體創作——
「合一的幸福」。
九、合一不是概念,是行動
為香港祈福:不分宗教,我們一起
12/6–13,我也將參加,
佛光山萬緣水陸法會(第二期):
為世界祈願
為香港新界大埔區宏福苑往生者祈福回向
也願傷者早日康復
願家屬獲得力量
願社會與世界更祥和
願每一個生命都入光、入願、入安寧
也誠摯邀請所有讀者,歡迎各宗教的朋友,
以自己信仰中最自在的方式——送上一真誠的祝願。
祈福無需排場,慈悲沒有宗教的界線,
祈願也可不必等到法會——
您此刻的一念善念,就是光。
這就是合一真正的樣子——
尊重彼此、祝福彼此、成就彼此
十、12/1(一):回到幸福源頭的一堂課
在談「回到一」的這個時節,
也誠摯邀請您一起進入佛法的核心智慧: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十堂課
12/1(週日)晚間 7:30
主講|法鼓文理學院 鄧偉仁 副教授
與談|政治大學 李玉珍 教授
主持|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妙凡法師
幸福不是追求更多,
而是讓心越來越清明、越來越善、越來越自在。
線上收看
Zoom|https://reurl.cc/O5NKxr
ID:899 3699 0838
密碼:123456
佛陀的教法,本質就是——幸福之道。
無需報名、隨時線上收視;
願您在這一堂課裡重新看見:
佛法的本質,就是幸福;
幸福的源頭,就是「一」。
十一、結語:一,是宗教的起點,也是人生的原點
「一」不是唯一,而是合一;
「一」不是執著,而是源頭;
「一」不是形式,而是大愛。
當人心回到一,
家就和,
社會就安,
宗教就合,
世界就和平。
願我們一起——
行三好.一教鳳行
活出生命的光與熱。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