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區域差異化的『南台灣大基礎設施方案』(中)--再創台灣的下世代經濟奇蹟

高雄市經貿發展協會總幹事 蔣權瀚 2016/6/21
一、 前言

自2012年美國重返亞洲,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後,亞洲的區域情勢,不論是區域經貿組織、國際外交、軍事安全等有了相當大的轉變,包括東盟自由貿易區的10+1或10+3、『美日安保條約』的再擴張、中國『一帶一路』的經貿戰略計畫、日本與中南半島五國的『東京戰略2015』、以及美、日、菲、越四國的南海軍事合作等,東亞(含東南亞)這一轉變,無非是中國大陸的崛起,從世界工廠變為消費市場、以及東盟區域經濟的自由化,在東亞地區創造出近20億人口的新興市場,吸引大量的國際資金投入這個區域,也吸引了各類產業的跨境整合,特別是國家級的跨國企業團隊必須參與的市場。而台灣地處其中,東亞區域要衝的戰略位置,區域部分產業結構中高階技術的供應者,但面對中國大陸產業技術-所謂『供給側改革』一再提升,以及東盟區域低廉人力與優惠關稅的市場吸引力,台灣產業結構面臨再轉型以及再調整的壓力。新一輪的亞太地區產業結構轉變,影響到台灣下一世代的生存方向,在產業技術面、在學習教育面、創新環境面等要如何規劃出下世代的新經濟發展契機,是需要站在亞太整體經貿戰略發展情勢作整體分析,進而勾勒出台灣如何走出經濟發展困境得新政策,特別是南台灣的產業結構空洞化日益嚴重。不過危機即是轉機!也許南台灣在亞太再平衡的政策下,另有新的發展天空。


二、 南台灣的產業發展歷史
(一)、日據時期南台灣的經濟使命
日據時期(1896~1946),日本臺灣總督府經濟政策的目標,是把臺灣建成日本資本主義的投資場所、原料來源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所有臺灣的經濟建設和規劃,一切均以日本的利益為依歸。日本的這個利益又服從于其在亞洲和世界的戰略利益。這就是早期「工業日本,農業臺灣」和後期「工業臺灣,農業南洋」殖民地經濟政策制定的總的背景。
1930年代前,日本在南台灣大力興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例如嘉南大圳,即是為發展南台灣的糖業、木材加工、茶葉及稻米資源,以供應日本經濟發展所需。1930年代中葉進行軍備競賽,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最終10年,有了發展與軍備有關工業的契機。南臺灣的工業進行軍需化改造,使之服從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南進政策,如附圖一所示,高雄港周邊產業的土地使用既是以發展為南向東南亞的軍備工業區。工業發展在只發展軍備相關工業的政策下,南台灣本身缺乏重工業所需資源,加上規劃發展工業的時間甚短,且未有培育出足夠的專業人才,導致工業化成效有限。
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時,台灣地區水力火力發電廠共32座,發電設備能力33萬瓩,港口設施可停泊2萬噸巨輪,鐵路全長4500公里,其中鐵路幹線900多公里,公路全長1.5萬多公里。鐵路縱貫南北,公路連結
各鄉鎮,這些交通設施附帶有治安及軍事用途,卻也是台灣產業開發不可或缺的條件。

(二)1970年代以前的五個四年經建計畫的韜光養晦
1945年到1952年間台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美援的經濟活動,政府經濟決策部門處於摸索與調整階段,直到1953年台灣出現了總體經濟政策。政府實施第一期的四年經建計畫,持續規劃五期的四年經建計劃,對發展台灣產業進行有系統的建設,包括對民生工業進口替代階段,運用關稅、外匯與利率等工具,培植民生工業;出口擴張獎勵投資條例的擬訂,以及扶植民營紡織工業成為未來外銷的主力。在台灣進行系統性經建計畫(計劃型市場經濟)之後,快速帶動了產業結構
的轉變。此一時期的『農業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政策)為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政策,對於當時的農村經濟重建和社會穩定有極大的貢獻。1962年,政府在經濟發展策略上,由過去的『進口替代』政策,轉而採取『外銷導向』的出口擴張政策,進口以原料、零件及機械設備為主,出口則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產品為主。1966年12月高雄前鎮區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如附圖二所示,1969年又繼續籌建楠梓加工出口區,大量配合美、日企業的海外加工出口貿易政策。此一時期南台灣的產業發展在出口導向的輕工業,配合農產品及加工原料出口,例如香蕉、砂糖、鳳梨罐頭食品加工等,穩定地區農業經濟的增長,並為剩餘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增加了就業機會。累積下一階段發展重工業發展的資本。

(三)六年國家十大建設計畫下的南台灣脫胎換骨
1973年經濟部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同年推動十大建設,十大建設內容以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工為重點,同時亦進行交通運輸基本建設,包含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臺中港、高雄港擴建、中正國際機場、中國鋼鐵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核能發電廠等。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共動用3000餘億元。
此一時期南台灣的台南、高雄地區,因應鋼鐵工業、造船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及高雄港之貨櫃碼頭擴建等政策,配合中下游『關聯性產業工業區』的闢建,快速發展完整的上、中、下游的產業供應鏈,此時期的中船、中鋼、中油發展出中下游的台塑(高雄、嘉義)、台鋁(高雄)、台肥(高雄)、中石化(台南、高雄)、東聯化學(高雄)、奇美化學(台南)、燁聯鋼鐵(高雄)、官田鋼鐵(台南)等企業,壯大了高雄及台南地區的重工業產業鏈,配合高雄港的貨櫃碼頭擴建完成,各類石化及金屬加工製品大量外銷美、日,其次也在台南地區帶動發展工具機產業的聚集生成,並加入賺取美元外匯的行列。由於1970~1980年代的重大基礎建設投資均衡投注在台灣整體區域,南台灣經濟產業成長與中、北部相去不遠,既使1990年代前期新竹發展科學園區,以推動台灣電子產業發展計畫時,台灣北、中、南的區域人均所得分配也差異不大。此一時期的南台灣藉由高雄港的優良港灣與貨櫃碼頭,配合來料加工出口導向的政策,以及重工業的關鍵技術原料及工具機的
出口導向政策,南台灣的重工業產業發展成果可謂是創造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重要基礎。
隨著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使的南台灣地區勞力密集的民生工業及來料加工出口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也為南台灣產業進行了第三次的結構性轉變,特別是加工出口區的產業型態,朝向電子業發展,包括半導體封裝、被動元件、顯示器背光模組、主機板製成等,為南台灣的高雄及楠梓加工出口區創造新一代的產業發展及就業機會,這也是1990年代後期,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南台灣經濟產業結構轉型的成果,當然也拜2001年台灣加入WTO享有全球自由化貿易的環境所賜。
然而時至今日21世紀,2016年,隨著中國大陸產業型態的穩定發展及市場擴大,以及東盟區域貿易組織的成立,東南亞的中低階產業環境優勢的再起,南台灣過去所享有的經濟比較利益逐漸消失,促使南台灣的產業結構再次轉型的壓力不斷增加,特別是製造業自動化,人口結構少子化等製造業環境的條件愈來愈不利,這使得南台灣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三、 2010年後南台灣產業的國際挑戰與壓力
(一)、國際資源投入東南亞地區基礎建設的利基與挑戰
日本政府在2009年與中南半島五國進行經濟部長會議,11月領導人高峰會達成共同合作開發中南半島五國的基礎設施計畫的『東京宣言』。2012年4月,安倍晉三政府與五國領導人在達成『東京戰略2012』的擴大計畫,日本依據MJ-CI計畫提一筆包括57項基礎建設發展計畫,總額高達2.3兆日圓的方案,及至2015年日本承襲2012的擴大計畫外,加碼7500億日圓的ODA援助,同時日本以亞洲開發銀行合作,提供五年1100億美元的貸款協助當地,以『高品質發展』為主軸的『東京戰略2015』。
中國大陸自2014年提出『一帶一路』及『亞投行』計畫以來,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新興市場成為中國大陸的外部需求,以去化生產過剩的物資及資金。2016年4月『博鰲論壇』前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舉行,中國、泰國、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等六國領導人參加。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宣布,要加速推進中老、中泰鐵路,中緬陸水聯運等大項目,中方願設立100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和100億美元(約650億人民幣)信貸額度,用於支持瀾-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項目。
由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與瀾-湄合作機制』,與日本的『東京戰略2015』的兩大國家區域產業戰略計畫,對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提供了2015年以後,亞洲最具經濟成長機會的地區,預估東盟自由貿易區未來五年內,將會是國際資金投入最多的區域。相對的也排擠了國際資金對台灣的青睞!反倒是受到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關稅優惠政策吸引,台灣的基礎工業產業轉投入資金與技術到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新興市場,方能產生產品價格的競爭力,這是台灣非屬東盟自由貿易區組織成員的缺憾!南台灣的台塑、中鋼、東鋼等重工業2012年後,均逐漸前往越南設廠投資生產。這也意謂南台灣的就業率沒有成長的機會,甚至廠商需要調動台籍幹部前往東南亞經營管理工廠,南台灣的產業空洞化,將如何轉?有待整體考量亞太地區各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而定了!
(二)中國大陸石化與鋼鐵產業成功發展的壓力
有機化合物中,芳烴化合物佔了約30%,另有40%多可由以乙烯為代表的烯烴衍生而來,兩者相加近80%。所以乙烯和芳烴是兩大基礎原料,其技術和生產能力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石化產業水準。
中國乙烯產能從1978年的僅45.9萬噸/年猛增至2014年的1700多萬噸/年,全球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同期技術水準也迅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總體已具備採用自主技術建設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的能力,並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兩洲一灣”位居世界前列的乙烯產業集群。2004年自主知識產權的對二甲苯吸附劑首次在齊魯石化工業應用取得成功。中國石化成功開發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2011年在揚子石化建成工業示範裝置並順利投產;2013年底在海南煉化60萬噸/年大型對二甲苯項目推廣應用,規模達到了單系列最大處理量,裝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已連續平穩運轉兩年多。與國際同類先進技術相比,總體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2014年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石化處特別提出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在沿海地域空間相對獨立、安全縱深廣闊的孤島、半島、廢棄鹽田,科學佈局新建石化產業基地,推動產業聚集發展。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除此之外,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完善陸上能源進口通道和
配套石化項目佈局。其中,依託中俄原油管道,優化遼陽石化等企業原油資源配置,建設中俄合資天津煉化一體化工程;依託中緬原油管道,建設雲南煉化一體化工程,推動西南石化產業佈局;依託中哈原油管道,發揮面向中亞地區地緣優勢,繼續提升新疆石化產業發展水平,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中國大陸石化產業發展時至今日幾已發展成熟,台灣石化產品外銷市場也將受到區域貿易組織的限制發展,而逐步失去產品比較利益的優勢,而調整經營策略,朝向開發『附加價值高』的石化應用產品開發,以提升競爭力。
而中國大陸鋼鐵產業,自1978年上海寶鋼與日本三井集團合作以來,包括武漢鋼鐵等也逐步發展成熟,特別是2000年加入WTO後,中國鋼鐵產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更是大事擴張生產規模,不僅提供國內基礎建設之需求,業外銷東南亞及歐美地區,造成國際鋼鐵價格滑落,可見中國大陸在在石化、鋼鐵兩種與南台灣重要的產業結構,已從互補產業轉變成競爭產業,特別是在外銷市場上,還有日、韓鋼鐵業者的參與競爭。目前南台灣金屬產業的上游體系逐步受到市場競爭而萎縮,下游體系『金屬加工應用』將會是南台灣金屬產業再升級發展的方向。
(三)、日、韓相關企業的區域經貿組織的相對優勢
由於台灣產業發展多為外銷導向型態,受限於未能參加區域經貿組織,而產生產品比較利益上不公平競爭的環境,往往造成產業必須外移的現象,以降低關稅成本、人力成本、擴大市場佔有等生產因素,特別是南台灣傳統石化及鋼鐵金屬產業佔總生產毛額45%的比率,影響至大。
其次是鐵礦金屬原料及石油化學原料多掌握在日、美兩國大型企業,如澳洲及巴西鐵礦砂開採公司掌握在日本三井住友集團,中東GCC石化原料也掌握在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因此台灣上述兩大產業的發展基礎並非可以自行有效掌握原料價格與成本。因此在生產成本相對接近的產品上,外銷市場的市占率及利潤,則表現在運輸成本與關稅優惠與否的成本上,東盟成員國自2015年12月正式實行免關稅、自由通行貿易措施後,非成員國的台灣,相對於完成FTA的日、韓國家(住友金屬、浦項鋼鐵等)在前述相同的鋼鐵金屬與石化產品是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而台灣上述中上游產業外移東南亞地區,以降低成本增加產品市場優勢將是勢在必行的趨勢,而產業的外移也伴隨著資金外移的相同狀況,所以,過去連續23季的資本淨流出2,300億美元,除金融機構的購買海外公債外,部分上述產業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也是產業一種南向發展的現象。
(四) 南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就業壓力
南臺灣以石化、鋼鐵金屬、電子代工、工具機及物流產業為主的製造業,占據南台灣(嘉、南、高、屏)約近60%的GDP。隨著中國大陸在上述產業布局愈加完整,以及東南亞自由貿易區域組織的完備,南台灣上述產業的競爭力將逐漸下降,轉型勢在必行,特別是『精緻化、客製化、創意化』及跨業整合、全業分工
等策略導入市政府輔導廠商的措施。
以金屬產業為例,強化新產品市場的導入,以增加廠商的產品應用項目增加,如國防飛機、船艦的需求增加,創造金屬加工產業的產品需求。或是政府向東南亞地區爭取境外市場的合作訂單等,都能創造廠商的市場發展,也增加就業機會。其次石化產業與物流業的整合,增加石化業中下游產品加工與轉運獲利優勢。當然持續深化下游產品研發應用,方是台灣石化產業必須發展的道路,特別是環保有機的下游紡織產品的研發、特殊機能運動或休閒鞋類塑化原料研發,甚或是與船舶、車輛或航空載具等周邊相關設備的項目研發。
服務業的擴大發展似乎已是南台灣產業發展另外一條必須思考的產業方向,畢竟新一代的青年在教育學習專業方面多數以服務業為主,如何增加服務業的就業環境,已是南台灣產業轉型重要的課題。例如會議及展覽產業的擴大、觀光遊憩產業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的國際化、大型國際演出活動的舉行等都是可以為南台灣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當然資通訊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也是南台灣上述產業擴業整合的基礎,整合擴大物聯網國際化、虛擬遊戲活動商業化、增進虛擬金融服務的安全性等都有待服務業界的創新與改革,如此也增進南台灣青年的就業機會。


四、 以區域經貿發展的差異化再創南台灣經濟外溢現象的乘數效益

(一)、以亞太區域為整體考量的『經濟特區』補強未加入區域貿易組織的缺憾
東盟十國(越南、泰國、寮國、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文萊、菲律賓)所組成的ACE共同經濟體,2015年年底正式實行自由貿易區體制,區內產品、服務免關稅貿易與流通。中、日、韓三國也已與東盟自貿區完成FTA,台灣僅僅與新加坡達成FTA,對其他東盟成員國家,台灣就須負擔高壁壘的關稅成本以及貿易措施,造成商品競爭力降低。
南台灣的產業已面臨到周邊國家產業升級、改革、貿易保護及國內人力失衡、生產成本高升、研發條件不足的困境,要開創新的經濟情勢,非要有大破大立的政策,否則南臺灣的經濟情勢將會如同溫水煮青蛙的狀態,漸漸窒息死亡。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在《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一書中禪述新加坡的成功歸結兩點;人才與制度。當然新加坡位於麻六甲海峽的戰略位置、以及英美兩大強國的支持也是新加坡經濟成長重要的基礎。姑且不論人才的優劣與英、美兩國的支持,在經濟體制方面,特別是以市場經濟為主要經濟體制的台灣,更加需要透過經貿制度得改善,創造一種讓企業可以改革、能夠創新、能夠自主改善企業體質的『良性經貿制度』,當然這個制度會吸引『人才』與『資金』來到這個制度裡,同時進行『向善』與『增上』的循環。所以人才與資金的流動方向,必定是朝向區域內比較條件最佳的地點環境。所以,新加坡在上一世紀1980年代,以自由貿易區的型態在東南亞區域發展經濟,就是以區域差異化方式,創造不同於周邊國家經濟產業內容的『經貿特區』,讓新加坡經濟發展獨樹一幟。台灣的經濟產業發展,特別是南台灣面臨到產業空洞化的情形,是需要深入探討是否要一帖經濟特效藥或大補帖,以帶動南台灣產業的轉型與成長。『經濟特區』是一種採用特殊優惠條件、補貼優勢資源的差異化方案,在某一特殊的地理區域,創造一種經濟成長優勢,也促使相關周邊區域經濟具有乘數效益的增長,這也是區域經濟學所論述spread and backwash理論。在1970~1990年代的南台灣區域產業發展上(十大建設計畫)即有此效果,雖然資本與技術投入的區域不平衡,但透過交通建設的改善,產生乘數效益與區域外溢效益。因此,南台灣產業結構的確需要一帖經濟特效藥,以一種差異化體制的經濟特區的模式,在南台灣特定的區域,投入技術與資金,以創造新經濟得成長。
(二)以新加坡為參考模式-亞太區域的經貿運轉中心
如前所述,新加坡的經濟制度面採取自由貿易模式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制度,其最主要制度重點,在於增進就業機位為優先,而產業發展種類與型態,除考量與東南亞周邊國家產業結構形成區隔外,更以區域戰略產業為主要發展的方向,所以新加坡先以地理戰略位置,發展大物流產業--港口與機場,發展轉口貿易的重要設施,樟宜機場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轉運機場,自1981年啟用以來,30多年來共獲得480多個機場表揚獎。在2014連續第3年榮獲世界最佳機場第1名,年貨物吞吐量近200萬噸。預計於2017年落成之樟宜機場第4航廈,加上目前同步擴建的第1航廈工程,預計未來樟宜機場每年客容量可增至8,500萬人次。根據海事及港務管理局(MPA)2015年發布的資料,新加坡港口業務在2014年表現優異,貨櫃輸送量共計3,390萬噸,比2013年增加4%,位居世界第2;另外新加坡2014年的貨櫃港口吞吐量增長5.8%至6,544萬個貨櫃,僅次於上海港。
新加坡主要在經濟產業策略上,採取的優惠政策主要是為了鼓勵投資、出口,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研發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以及提升生產經營活力。對涉及特殊產業和服務(如高技術、高附加價值企業)、大型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區域總部、國際船運以及出口企業等給予一定期限的減、免稅優惠或資金扶持等。
新加坡觀光產業(包括會展產業)一直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引擎之一,根據新加坡旅遊局Singapore Tourism Board,簡稱STB)最新統計資訊,2014年新加坡到訪遊客為1,500萬人次,整體觀光產業收入仍維持在235億星元(約171億美元)。新加坡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包括健全的法律體系、穩定的政治及較高的生活水準,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金融交易中心。在全球75個金融樞紐中新加坡排名第4,擁有超過500家金融機構,是亞洲最大的企業銀行中心。提供商業及企業金融服務。自1981年起,新加坡ICT發展經歷了「國家電腦化、國家資訊化、建設智能島」,再到2015「智慧國」遠景規劃等幾個階段。透過階段性的發展政策,積極與企業合作,建構新一代智慧島。當然先進的生物技術與製藥產業、電子商務業等也是領先東南亞各國。
新加坡這一個城市國家,人口數約600萬,他卻創造出55,000美元/人的GDP,他的行政制度與產業策略為這個國家走出驕傲的道路,是東南亞地區的經貿中心,值得南台灣在這方面做為學習參考的對象。
(三)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區域經貿系統利用差異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模式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全球化,台灣得利於自由貿易的利益是始於2001年,但時至今日,區域性的貿易保護主義,反倒是掀起一波浪潮,特別是TPP與RCEP的兩大亞太區域的經濟組織,台灣均未進入,姑且不論TPP是否為美國主導的假議題,但透過關稅結盟及貿易障礙條件建立多邊貿易合作組織,以確保各自國家經濟合理發展與成長,似乎是一種趨勢,從歐盟(UN)組織的發展成果,當然也為前述兩個亞太經貿組織創造未來可實現得目標。但當一個經濟體無法參與多邊經貿組織,以創造經貿發展的更佳發展環境時,同時又遭到排除於經貿組織外的競爭劣勢時,如何自行創造一個可以『貿易傾斜效益』條件的環境,以增加經濟體的產業發展擴散效益,這可說是台灣可以單邊創造的經貿模式。韓國自2003年開始籌設仁川自由貿易區(FTZ)及釜山自由貿易區,規劃多項大型基礎設施更新與擴大計畫,同時搭配貿易限制條件放寬、關稅減免、創新企業稅減免、部分研發投資補貼,高階人才聘用補貼等多項措施,使的仁川自由貿易區在物流產業、資通訊產業、會議展覽產業又長足進步,而釜山自由貿易區擴大發展海運物流業務,成為東北亞的海運物流中心。韓國面對日本產業如此強大的經濟體,同時又有產業成長迅速的中國大陸,他們有效的利用地理區域的戰略優勢,為韓國經濟創造出比較利益及產業技術特色,讓韓國的經濟發展受到自由貿易區所產生外溢效益,這是台灣自由經濟區所需學習的對象,但千萬別再走向所謂加工出口區的就是框架思維裡,以廉價勞力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政策。要以『創新智慧產業發展區』的思維規劃發展自由貿易區,台灣與韓國在產業結構發展上十分相似,地理戰略條件上也又相同的優勢,如何發展台灣的自由貿易區,以帶動台灣經貿產業發展,新加坡與韓國仁川與釜山自由貿易區,可作為台灣的借鏡,特別是南台灣的產業空洞化逐漸浮現之際,更需要大開大闔建立自由經濟(貿易)區。


五、台灣的亞洲在平衡政策—南臺灣的『大基礎設施再發展計畫』

台灣是淺盤經濟體,更由於人口僅2,300萬人,無法達到最適經濟規模人口數8,000萬人,因此經濟發展模式必須不斷的採取比較利益模式,才能創造台灣產業經濟的發展。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已經逐漸成熟(2015年GDP22,680美元/人),產業發展的比較利益也逐漸失去效果,特別是1970年代至1990年代所創造出來的產業比較利益,加工出口區、重化工業、鋼鐵金屬業、貨櫃港及國際機場、電子、通訊、晶圓代工業等逐漸為中國大陸、韓國,甚至東南亞國家所取代。現今台灣的內需市場是無法增加經濟成長率的狀況下,如何在利用台灣的獨特資源,再造台灣經濟奇蹟,可是為台灣經濟重要課題。
誠如先前章節分析說明,目前入本與中過大陸正分別以東京戰略2015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大重要計畫對東盟地區進行投資與建設,相信這個巨大得資金投入會帶動東南亞的經濟成長更快速,相對的也會吸引台灣的資金與技術移轉東南亞,進而造成台灣部分區域產業的空洞化。特別是南台灣的產業空洞化更加嚴重。因此,筆者大膽提出下列幾項重大建設構想,期能改善南台灣產業在發展的機會與基礎;
(一)、建設南台灣以成為亞太區域經濟發展新中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以聯合國亞太區域新經濟中心的思維規畫南台灣的國土建設計畫,吸引50~60萬國際專業技術人才,在未來15~20年移民進駐南台灣地區,包括各類科技、環保、國際金融、貿易、外交、宗教、醫療等人才入住所需要之消費、住宿、交通、辦公、研發、會議、休閒、藝文活動等環境所需之土地利用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計畫。此一計畫即是以高雄市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及高雄港自由貿易港區相結合,發展如韓國仁川自由貿易區、釜山自由貿易區的『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
(二)、新區域交通建設計畫
1.大國際機場(含航太產業)的再升級,與區域航太製造業再整合
由於以亞太區域經濟發展中心思維規畫構想交通建設,因此,必須是以5,000萬人/年以上旅客年運輸量,以及200萬噸/年以上的貨運轉運量的大型國際機場,機場跑道可起落A380廣體大客機與747全載貨機。其位於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四縣市區域適當的中心位置(高雄市彌陀區外海),高速公路、捷運、或高鐵可抵達。國際航線達200條以上。土地面積需求為2,000公頃以上土地面積,以整合航空客、貨運物流系統外,結合國防航太科技(創新自主軍工產業)及跨國航空產業分工體系之產業用地等總體規劃納入『南臺灣大國際機場計畫』。如此,可將小港機場、台南機場、屏東機場及嘉義機場土地重新規劃再利用,以小港機場為例,因靠近市區,可再變更為高雄市區新CBD,成為國際人士的商業住宅專區。台南機場可與岡山空軍學校機場整合為專用軍事機場,以國防之主要任務。台南機場為國內專用機場,岡山機場作為專用國防機場。

2.大物流港口(國際海運物流系統)的再創新計畫
高雄港原本是全球第三大貨櫃港口,由於中國大陸的崛起,高雄港區的海運物流產業,也將隨著台灣產業發展轉型,特別是石化產業在2014年8月1日發生石化管路氣爆後,石化產業專區,參考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專區計畫,於高雄港林園區外海填海造陸,將仁大工業區之石化業遷移至高雄港永續發展專區,不只兼顧工業安全,也使都市中心土地提供再生利用。遷移同時也提升石化產業的研發能力,創新石化產品製造能力,同時配合六貨櫃中心石化儲運專區發展『油品現貨交易中心』業務。此外同時發展國際『有色金屬儲運交易中心』業務。

3.南臺灣高速大眾運輸系統
持續完成愛台十二建設中的交通工程包括
(1)高雄港區至國道十號仁武交流道之七號國道工程。
(2)高雄捷運延伸路竹科學園區工程。
(3)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
(4)台南市輕軌捷運工程。
(5)嘉義市高鐵站至嘉義市區輕軌捷運工程。
2.新規劃大眾運輸系統
(1)高雄捷運小港機場站至林園市區延伸屏東大鵬灣輕軌線。(輕運量高架)
(2)嘉義市輕軌線與阿里山觀光火車連接線。
(3)高雄市捷運岡山站與彌陀外海新國際機場機場捷運線。拓寬甲19縣及186縣道,銜接1號國道岡山交流道。(支援新國際機場平面或高架道路及輕運量高架)
(4)高雄市捷運路竹至台南市輕軌延伸線。(支援國際機場捷運運量)
4.建設跨台灣海峽高速鐵路,自廈門經金門,接澎湖至嘉義東石上岸,抵達嘉義高鐵站。

5.區域觀光產業(大創新商業環境)的再增值計畫
(1)嘉義高鐵站『海峽兩岸特定商貿區』暨大嘉義觀光計畫這項計畫涵蓋四個計畫,
第一是嘉義高鐵站特地區的商貿特區計畫。
第二是嘉義高鐵站連接阿里山遊樂區計畫,以輕軌連接阿里山火車交通系統的觀光計畫。
第三是以輕軌連接太保市故宮南院觀光計畫,如前面發展嘉義輕軌計畫建議案所述。
第四是鹿草鄉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計畫。

(2)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大鵬灣BOT案
屏東大鵬灣風景區BOT開發計畫,經由高雄捷運小港機場站為起點,經由林園區,至東港大鵬灣風景區建立之輕軌捷運系統。以串連南高雄至屏東海岸線觀光景點之發展,也可解決假日台17線交通壅塞情形。

(3)高雄亞洲新彎區『亞太之心經貿特區』計畫
本計畫發展重心乃是以高雄市多功能經貿園區特文區的亞洲新灣區為主要開發內容,配合現有已完成或興建中的五大公共設施,包括輕軌捷運、世貿展覽暨會議中心、流行音樂中心、高雄市立總圖書館、高雄港國際旅運中心等五項。目前已完成世貿展覽暨會議中心及高雄市立總圖書館等兩項,於三項興建中將陸續完成。但周邊五家國公營事業土地為有效地盡其用。建議發展下列計畫,以帶動高雄市新一輪的產業改革,包括國際醫療及生物技術創新、國際展覽會議活動之擴大、國際科技研發交流、高級旅遊觀光活動整合等『自由經濟貿易特區』。

3、新能源技術及應用發展開發計畫
(1).潔淨能源多元化發展(風能、太陽能、海潮能、地熱能的多元應用)
南臺灣,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地區多有『地熱能』、『風能』及『太陽能』,與『海洋潮流』,以多元能源的發展方式來支持新的基礎建設所需之能源,以替代核能發電。除此之外,新能源技術在新材料研發應用是多面向的領域,可以領引南台灣產業技術,特別是石化、金屬材料朝新領域發展。
(2).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實驗基地(石墨電磁、鋁離電磁、矽晶電池等)
對於城市交通建設,特別是移動載具車輛,全面發展電動載具車輛及充電
系統,目前類石墨電池、鋁離電池及矽晶電池發展成本愈下降,足以使電動車輛成本下降,且充電時間2~3分鐘即可達到80%以上的電池容量。南台灣城市地區應評估多建置車輛充電設施。以建立環保綠能城市為目標。
(3).以上新能源計畫之各類能源原料進出口、加工製造、安裝應用、甚至外銷等研發生產線,均可利用高雄自由貿易港區新產業發展專區進行設廠生產製造。
4、新國際創新智慧交流貿易模式
(1).國際能源暨原物料交易轉運中心
高雄自貿港區新發展專區除石化原料或油品交易中心為主要發展方向(因為中國大陸及日本為世界石油需求第一及第二大進口國),同時也配合前述新能源展專區之規劃,作為亞太區域潔淨能源的零組件供應中心。另外與日本、及中國大陸(稀土存量世界第一)合作發展有色金屬或稀土原料交易中心(日本及美國分別為世界稀土需求第一及第二進口國)。
(2).創新技術的交易中心
設立“台美專利技術合作發展中心”,是以目前美國現有在科技領域中,對於亞洲或台灣地區可以推廣應用之專利技術,建立一處能夠合作或交流的單位,以使的這些在育成中心或再加速器,甚或已有初步商轉運用的專利技術可以在亞洲或台灣地區獲得廠商的採用及應用,進而創造產業發展及技術提升,獲取企業利潤。因此,於台灣高雄市設立台美專利技術合作發展中心,以財團法人型態進行營運,以便能長期協助台灣或亞洲企業進行產業技術升級與轉型。
建立『專利技術池』--由美國相關大學專利中心及育成中心,或研發機構已有之專利技術,於本中心建立技術說明資料及應用範圍說明資料,提供在本中心專利技術資料庫中。
專利技術概要
◎、生物技術方面
1.復原自動控制系統、 2.非侵害性的大腸癌檢查、3.仿生視覺系統、4.心血管治療、5.病毒性腫瘤治療
◎、潔淨能源技術方面
1.廢熱冷卻的轉換、2.下一代的光伏技術、3.先進排放控制的解決方法、4.先進的燃料電池/節能伺服器技術、5.清潔能源的基礎建設
◎、網路遊戲專利技術
◎、資、通、訊專利技術
◎環境處理技術
(3).國際緊急救援中心
配合南台灣的優良醫療技術團隊及設施體系,建立東亞(含東南亞)區域緊急救中心,特別是東海至南海地區海上緊急災難救援系統的設立,配合新國際機場的建設,以及高雄、台南醫院國際醫療團隊建立緊急救援體系,包括專屬飛航專機、醫療後送專車、國際醫療團隊等之組建完成。
透過國際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建立,提升我國在國際醫療技術團隊的品質,同步發展與推廣國際醫療業務,增進海外國際醫療市場知名度。
(4).國際宗教交流中心
高雄林園區大坪頂地區,打造成國際級的深度宗教旅遊重鎮,主要是以五大教(儒、道、釋、回與基督天主)作為宗教開發主體規劃,讓各教的特色和信仰發揮既有本源的宗教信仰思維,有儒釋道文化及西方文化宣揚,同時強化遊憩功能與暨有的宗教歷史文化資產,及提供給國內宗教團體與非營利組織的學習及交流場所,並與高雄是大樹區佛光山寺相互輝映,成為高雄市另一個宗教文化國際級宗教交流中心。

(五)、新區域國際金融模式
高雄市在下列幾項產業優勢的建立後,國際金融業務將隨之而起,所以必須發展國際金融特區,以確定國際金融的安全特性。
(1) 國際能源原料(石化原料)、零組件(潔淨能源)交易中心
(2) 特殊材料、專利技術產業供應鏈
(3) 大國際機場、大國際物流機場
(4) 國際宗教、國際醫療、國際觀光中心
(5) 國際展覽、會議、貿易交流中心
(6) 完整的ICT產業支援系統
因此,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因應上述產業的國際化而國際化發展,特別是原物料交易金額龐大,亟需專業國際金融大樓進國際金工作,包括超大、恆溫及保全完善的電腦設備機房、保全完善的金庫(經國際認證)、6A級綠建築辦公大樓及設施等。配合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納入國際金融特區,將改變南台灣的經濟產業發展。不僅提升產業結構、同時創造就業機會、也改善高雄市財政結構。